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admin 泰里仪器网 2024-12-20 04:13 0 阅读

一、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电阻测定仪是一种常用的农业仪器,用于测量土壤的电阻值,从而评估土壤的水分含量、盐分浓度等。而在使用土壤电阻测定仪时,选取适当的量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什么是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

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是指测量仪器能够响应的电阻范围。通常,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范围从几欧姆到几百千欧姆不等。在选取量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对象和要求来确定。

量程选取的影响因素

量程的选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测量对象的电阻范围: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电阻值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选择量程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对象的电阻范围来确定。
  • 测量精度的要求: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测量精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精度越高。
  • 测量仪器的灵敏度: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决定了其能够分辨的最小电阻差异。一般来说,灵敏度越高,量程越小。

正确选取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

正确选取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首先,需要了解测量对象的电阻范围,并根据其变化范围来选取合适的量程。其次,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考虑测量仪器的灵敏度,选择适当的量程。最后,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证测量值在量程范围内,避免超出仪器的测量范围。

通过正确选取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土壤水分和盐分的测量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了解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有所帮助。

二、土壤含水率测定仪怎么用?

称重法也称烘干法,这是唯一可以直接测量土壤水分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的标准方法。用土钻采取土样,用0.1g精度的天平称取土样的重量,记作土样的湿重M,在105℃的烘箱内将土样烘6~8小时至恒重,然后测定烘干土样,记作土样的干重Ms土壤含水量=(烘干前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空铝盒质量)*100%张力计法也称负压计法,它测量的是土壤水吸力测

三、熟石灰作土壤消毒?

用熟石灰给土壤做消毒

因为生石灰加水会变成熟石灰(也就是氢氧化钙),但是会放出大量的热,会损害农作物,因此不能用来改良土壤酸碱性。有些说法是用生石灰也行,但效果应该不会太明显。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H)2,是一种碱性物质,加入到酸性土壤之中后,它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除去土壤中的酸性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熟石灰在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当施用熟石灰时,同时不适宜施用的化肥是氯化铵。

四、BOD测定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BOD:生化需氧量,即是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表示单位为氧的毫克/升(O2,mg/l)。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CO2、NH3、和H2O的过程。第二阶段则是NH3进一步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所谓硝化过程。NH3已是无机物,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只指有机物在第一阶段生化反应所需要的氧量。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与温度有关,一般最适宜的温度是15~30℃,所以在测定生化需氧量时一般以20℃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20℃时在BOD的测定条件(氧充足、不搅动)下,一般有机物20天才能够基本完成在第一阶段的氧化分解过程(完成过程的99%)。就是说,测定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需要20天,这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做到的。为此又规定一个标准时间,一般以5日作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因而称之为五日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之。BOD5约为BOD20的70%左右。

五、运动粘度测定仪的作用是什么?

运动粘度测定仪是依据国家标准GB/T265-88研制生产的、适用于测定液体石油产品运动粘度的新型仪器。大屏幕液晶,中文显示,人机对话界面可预值温度、 试验时间等参数,菜单提示式输入,外型设计美观,系统稳定可靠。

恒温浴采用小缸体,易观察,操作方便;

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及PID控温技术,控温精度高;

320×240点阵液晶显示屏,触摸感应按键;

自动计算毛细管常数与测试时间平均值的乘积;

内置高速热敏式微型打印机,打印美观、快捷,具有脱机打印功能;

带时间标记的历史记录,最多存储255个;

配有标准RC232接口,可与计算机连接,便于处理试验数据。

六、开口闪点自动测定仪的作用是什么?

得利特开口闪点测定仪仪器优点:

无序接入功能,测试炉接口可不分序号任意连接至主机,主机自动识别接入的测试炉号。主机预留三个接入口,可根据用户需求增加接入口数量;

采用高速信号处理器控制,高精度模拟/数字转换电路,仪器工作可靠,测试精度高;

无气源电点火方式,自动点火;

内置大气压力传感器,大气压自动测量、自动校正结果;

采用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自动按标准要求调节升温曲线;

升温、点火、划扫、报警、冷却、打印,整个实验过程自动完成;

具有故障自动检测报警功能。传感器故障、油样错误、温度超值时,闪点测定仪会自动停止测试并报警;

内置高速热敏式微型打印机,打印美观、快捷,具有脱机打印功能;

带时间标记的历史记录,多存储255个;

配有标准RC232接口,可与计算机连接,便于处理试验数据;

320×240点阵图形液晶显示屏,触摸屏操作,具有屏幕保护功能,延长液晶使用寿命

七、人们保护土壤的作用是什么?

土壤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超过大气碳库的两倍。当前的土地使用方式令这一重要碳库不断退化并受到威胁,未来的气候变化只会加剧这一问题。因此,在采取多管齐下的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办法来缓解气候变化的这一过程中,保持和构建土壤碳库十分重要。在农田和牧场土壤中固碳、在泥炭地和草地中封存碳,以及通过重新造林建立土壤碳库,都是基于陆地的气候行动的重要途径。土壤也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重要来源,减少这些非二氧化碳排放,是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另一个关键方面。

肥沃的土壤是长期、高效农业所必需的条件。土壤通过沉积物的风化和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为草地和作物提供养分,它能保持水分,从而支撑作物产量、生产弹性和时间稳定性。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对于避免病虫害的危害也很重要。新的科学研究更进一步表明,土壤管理可以影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在牧场,土壤碳的急剧流失或侵蚀等土壤性质的变化,是识别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

八、土壤的淋溶作用是什么?这样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

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依其淋溶强度,可分为K、Na淋溶,Ca、Mg淋溶,粘粒淋溶及Fe、Al淋溶等。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例如,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淋溶层。淋溶层又称A层,可通过耕作、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和粘粒性泥肥等措施改善其不良性状。土壤特点:淋溶作用强的地区多雨。由於雨水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已微含酸性,渗入土内,再和有机质或矿物质分解所... 则被冲积在土壤剖面之B层当中。在雨水充足地方,淋溶作用常遗留下较具酸性而贫瘠之土壤,曰酸性土。

九、俗称萝卜苗作土壤肥料是什么?

用生物有机肥加氮磷钾(15~15~15)硫酸钾复合肥做基肥。萝卜幼苗期,根部冲施氮磷钾(20~20~20)水溶肥加腐植酸活性液肥或氨基酸活性液肥加生物菌肥。萝卜伸长膨大期,根部冲施氮磷钾(20~20~20)水溶肥加硫酸钾,或硝酸钾加磷酸二氢钾。

施氮磷钾含量均衡的肥料即可,比如史丹利复合肥。

苗期可随水施加氮磷钾均衡肥即可;基肥足,可施点磷酸二氢钾。萝卜对肥料的要求不高!

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多施钾肥,促进生长,提高质量。

苗期施用氮肥和复合肥最合适。

十、jk-100土壤水分测定仪说明书?

1、小巧美观便于携带,轻触式按键,大屏幕点阵式液晶显示,全中文菜单操作。

2、采集设置: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使用,可设置定时采集,也可手动采集。自动记录数据并存储。

3、交直流两用,内置锂电池供电:3.7v4Ah锂电池,具有充电保护、电压过低提示功能。也可长时间放置记录地点。

4、带GPS定位功能,可实时显示采集点经纬度并保存。(选配)

5、带语音播报功能,可对超限值进行语音报警设置,对超标的参数实时普通话语音播报,亦可直接播报出实时的环境参数值。

6、数据保存功能强大,设备内部Flash可存储最近3万条数据,标配4G内存卡可无限存储,亦可与Flash中数据同时存储。

7、既可在主机上查看数据,也可导入计算机进行查看。

8、意外断电后,已保存在主机里的数据不丢失。

9、探头具有一致性,主机可通过集线器接入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互不影响精度。

10、将传感器插入主机后便可手动搜索到多种不同类别的传感器(类似于U盘和电脑相联接能自 动感应)。

11、仪器具有32通道同时检测的扩展功能,可以实现多点同步检测,可按需要自行组合。

12、有线RS485通讯,传感器通讯电缆最远可以达到100米

13、低功耗设计,增加系统监控和保护措施,防止电源短路或外部干扰而损坏,避免系统死机。

The End
上一篇 熔点测定仪是谁发明的? 下一篇 液体氯化钙价格多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