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admin 泰里仪器网 2024-12-27 14:05 0 阅读

一、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用两种方式描述:含水量和水势。含水量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水分的体积或单位重量土壤中水分的重量,单位分别是cm3/cm3%,kg/kg%;土壤水势(waterpotential)是在等温条件下从土壤中提取单位水分所需要的能量,单位是巴(bar,1bar=100kPa)土壤水分饱和,水势为零;含水量低于饱和状态,水势为负值,土壤越干旱,负值越大。一般植物的生存范围是0到-15巴(-1500kPa)。含水量,水势,这两个指标分别相当于电学中的电子密度和电势。和水势不同,含水量不能反映土壤水分对植物得有效性。

譬如15%的含水量,在沙土中已经相当湿润,几乎所有植物都可以生长。如果黏土含水15%,几乎所有植物都无法生存。

相反,如果用水势作为测量单位,测量结果则与土壤性质无关,不管土壤性质,不管地理位置,-10巴的土壤都很干旱,-0.5巴的土壤都很湿润。可以看出,单凭含水量,你无法判断土壤的干旱程度。

某植物在土壤A中生长的最佳含水量为20%,换一种土壤B,情况就不见得如此。

因此,用含水量进行植物和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其结果一般无法推广。

二、光温度水分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

NO.1生物与光的关系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 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达光饱和点后, 不随光强增加。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陆生生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要远较阳性植物低,光补偿点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耐阴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前两类植物之间。

动物对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例如昼行性动物在白天强光下活动,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

按照植物光周期现象,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按照动物光周期现象,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称长日照动物,前者如雪貂、野兔、刺猬;与些相反,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称短日照动物,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NO.2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温度的生态学意义)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 ,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 ,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

NO.3生物与水的关系

生物体水分的丧失途径:主要是通过蒸发,例如植物通过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分泌失水。动物通过蒸发失水,排泄、分泌失水。 水分获得途径主要是吸收,例如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生态类型主要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主要体现在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小。生理适应主要体现在水分运输的动力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包括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NO.4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作用主要是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遥矿质元素为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土壤过碱性和酸性不利于植物生长,酸性还不利于细菌生长。土壤有机质是植物重要碳源和氮源。土壤无机元素是植物生长的13种重要元素来源。

三、土壤含水率测定仪怎么用?

称重法也称烘干法,这是唯一可以直接测量土壤水分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的标准方法。用土钻采取土样,用0.1g精度的天平称取土样的重量,记作土样的湿重M,在105℃的烘箱内将土样烘6~8小时至恒重,然后测定烘干土样,记作土样的干重Ms土壤含水量=(烘干前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空铝盒质量)*100%张力计法也称负压计法,它测量的是土壤水吸力测

四、土壤灭菌温度?

进行土壤消毒的适宜土壤温度是土表以下375px处,适宜温度为15-20℃;避免在极端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下操作,夏季尽量避开中午天气暴热时段施药;往注射器内注药时避开人群,将注射器插入地下。

施药时必须逆风向作业,土壤温度至少在5 ℃以上。注要完成后迅速拧紧盖子,然后再向地里打药;施药地块周边有其它作物时,需要边注药边盖膜,防止农药扩散,影响其它作物生长;无明显风力的小面积低洼地且旁边有其它作物时,不宜施药;

施药操作人员下地施药时,必须带好专配的防毒面具和防护眼镜;施药时,杜绝人群围观。禁止儿童玩耍;严禁在河流、养殖池塘、水源上游、浇地水沟内清洗机具和包装物品。

五、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电阻测定仪是一种常用的农业仪器,用于测量土壤的电阻值,从而评估土壤的水分含量、盐分浓度等。而在使用土壤电阻测定仪时,选取适当的量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

什么是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

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是指测量仪器能够响应的电阻范围。通常,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范围从几欧姆到几百千欧姆不等。在选取量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对象和要求来确定。

量程选取的影响因素

量程的选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测量对象的电阻范围: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电阻值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选择量程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对象的电阻范围来确定。
  • 测量精度的要求: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测量精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精度越高。
  • 测量仪器的灵敏度: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决定了其能够分辨的最小电阻差异。一般来说,灵敏度越高,量程越小。

正确选取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

正确选取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首先,需要了解测量对象的电阻范围,并根据其变化范围来选取合适的量程。其次,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考虑测量仪器的灵敏度,选择适当的量程。最后,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证测量值在量程范围内,避免超出仪器的测量范围。

通过正确选取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土壤水分和盐分的测量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了解土壤电阻测定仪的量程选取及其影响因素有所帮助。

六、植物细胞和土壤溶液水势的组成有何异同?

(1)共同点:土壤溶液和植物细胞水势的组分均由溶质势、衬质势和压力势组成。

  (2)不同点:

  ①土壤中构成溶质势的成分主要是无机离子,而细胞中构成溶质势的成分除无机离子外,还有有机溶质;

  ②土壤衬质势主要是由土壤胶体对水分的吸附所引起的,而细胞衬质势则主要是由细胞中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胶体物质对水分的吸附而所引起的;

  植物细胞是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内一切物质的总称,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还有若干不同的细胞器,此外还有细胞液和后含物等。

  植物细胞一般很小,高等植物中,其直径通常为10-100μm。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多面体、圆柱状和纺锤状。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组成。

  作用于土壤水的力主要有重力、土壤颗粒的吸力和土壤水所含溶质的渗透力,因此土壤的总水势通常表示为以上各种力构成的分势的总和。土壤水势一般表示为负的压力,因此也称为土壤水分张力。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因此土壤水势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土壤水分运动和植物吸水的难易。

  土壤水势中的重力势由与某一参照面的相对高度而定。习惯上把参照面设在土壤剖面之下的某一适当高度,以使重力势为正或零值,在非饱和土壤中,重力势在土壤水势中所占比重很小,常略而不计。基模势由土壤基模对水的吸附力和土粒间形成的毛管作用共同决定。在不饱和土壤中,除毛管作用外,土粒上吸附着水膜,对砂质土壤,吸附作用较小。渗透势亦称溶质势,即土壤水由于溶质的存在而养活的化学势能,这些溶质可以影响土壤水的热力学性质,特别是影响其水汽压。渗透势通常不显著影响水的液态流动,但当存在渗透膜而形成扩散障碍时,渗透势即起作用。因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土壤水的气态扩散过程中是重要的。

七、土壤的主要作用?

植物生长的条件是:光,热,水,气,养分。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分,养分,氧气的作用,所以,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的养分,空气,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此外,土壤还对植物的根系有支撑作用,避免植物倒伏。

八、土壤动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级阶段,能利用光能的地衣类微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再在其他微生物的参与下,形成腐殖质使土壤性质发生变化。

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土壤中生存或栖居的动物有上千种,很多为节肢动物。非节肢土壤动物主要有线虫和蚯蚓。线虫是土壤中存在比较丰富的动物,主要生活在土粒周围的水膜中或植物根内。土壤中寄生性线虫寄生于许多植物根部。蚯蚓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生物,喜欢湿润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质,常生活在黏质、有机质含量高和酸性不太强的土壤里,有人估计,每公顷土壤所含蚯蚓可达200~1000千克。蚯蚓靠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生活,它们使土壤与有机物紧密混合,并通过孔道的形成、粪粒的产生,使土壤更疏松多孔。

九、丁酸对土壤作用?

吲哚丁酸是1935年发现合成的生长素,主要用于插条生根,可诱导根原体的形成,促进细胞分化和分裂,有利于新根生长和维管束系统的分化,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

吲哚丁酸促进植株发根的效果优于吲哚乙酸,且性质较稳定,在体内不易传导,仅停留在处理部位,使用较安全,所以目前我国生产上多采用吲哚丁酸。

十、灰色土壤的作用?

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土地质地都比较粘重,适合作物生长,还有就是土层比较厚,利于植物根系发展

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质地都比较粘重,剖面上或多或少都有石灰泡沫反应,但土壤颜色却各不相同,常见的有红、黄、棕、黑四种。这是贵阳地区摄的棕色石灰土剖面,土层厚 50 厘米。表土灰棕色,向下由暗红棕逐渐过渡为淡红棕,底部是淡紫灰色石灰岩母质层。这种土壤以桂、黔、滇三省分布较多。

The End
上一篇 了解水分测定仪价格: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分测定仪? 下一篇 开口闪点自动测定仪是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