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电路板技术含量
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印刷线路板,英文简称PCB或PWB,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
历史
印制电路板的发明者是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 Eisler),他于1936年在一个收音机装置内采用了印刷电路板。1943年,美国人将该技术大量使用于军用收音机内。1948年,美国正式认可这个发明用于商业用途。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印刷电路版技术才开始被广泛采用。
在印制电路板出现之前,电子元器件之间的互连都是依靠电线直接连接实现的。而现在,电路面包板只是作为有效的实验工具而存在;印刷电路板在电子工业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
设计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是以电路原理图为根据,实现电路设计者所需要的功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主要指版图设计,需要考虑外部连接的布局、内部电子元件的优化布局、金属连线和通孔的优化布局、电磁保护、热耗散等各种因素。优秀的版图设计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达到良好的电路性能和散热性能。简单的版图设计可以用手工实现,复杂的版图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现。
地线设计
在电子设备中的线路板,电路板, PCB板上,接地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如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设备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仿真地等。在地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
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一点接地。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
2. 将数字电路与仿真电路分开
电路板上既有高速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而两者的地线不要相混,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要尽量加大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 3. 尽量加粗接地线
若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设备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因此应将接地线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位于印制电路板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的宽度应大于3mm。
4. 将接地线构成死循环路
设计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电路板的地线系统时,将接地线做成死循环路可以明显的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印制电路板上有很多集成电路组件,尤其遇有耗电多的组件时,因受接地线粗细的限制,会在地结上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引起抗噪声能力下降,若将接地结构成环路,则会缩小电位差值,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噪声能力。
以绝缘板为基材,切成一定尺寸,其上至少附有一个导电图形,并布有孔(如元件孔、紧固孔、金属化孔等),用来代替以往装置电子元器件的底盘,并实现元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这种布线板称印制线路板,简称印制板。
习惯称“印制线路板”为“印制电路”是不确切的,因为在印制板上并没有“印制元件”而仅有布线。
采用印制板的主要优点是:
1.由于图形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一致性,减少了布线和装配的差错,节省了设备的维修、调试和检查时间;
2.设计上可以标准化,利于互换; 印制线路板
3.布线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4.利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降低了电子设备的造价。
印制板的制造方法可分为减去法(减成法)和添加法(加成法)两个大类。目前,大规模工业生产还是以减去法中的腐蚀铜箔法为主。
晨练究竟好不好呢?
有关专家认为,在进行早锻炼时,时间和地点颇为讲究,弄不好不但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而且可能对身体无益。
早锻炼并非越早越好。不少人选择在天亮之前或天蒙蒙亮时进行早锻炼,以为此时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其实不然,由于夜间近地面层空气的冷却作用,易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这时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较大。因此,早锻炼的人们没有必
要凑这个“热闹”。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日出之后,因为那时逆温层被破坏,污染物向外扩散,正是晨练的好时机。
树荫绿叶中空气质素差。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制造新鲜的氧气, 而夜间植物不但消耗氧气,而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绿树丛中是白天散步的好地方,却非清晨锻炼的理想场所。
雾天进行早锻炼有害无益。有些人认为,早晨大雾弥漫,风景朦胧,此时进行早锻炼富有诗情画意。殊不知,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小液滴,其成分极为复杂,是酸、胺、苯、酚、病原微生物等的混合物。人们吸入了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气管炎、咽喉炎、眼结膜炎、鼻炎等疾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