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有力传感器还要平衡摩擦力?
不需要。
研究对象是钩砝--需要测的是拉力,这与车受的摩擦力无关---注意这不是钩砝的受力,而传感器测的正是拉力,所以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只要测出拉力即可。 实验的过程中,认为绳子的拉力F等于钩码的重力mg,而在小车运动中还会受到阻力,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平衡摩擦力,具体的方法是适当垫高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使未挂钩码的小车恰能拖着纸带匀速下滑。
二、有拉力传感器要平衡摩擦力吗?
有拉力传感器就不用平衡摩擦力了。直接F=ma
三、有力传感器还需要平衡摩擦力吗?
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实验要用绳子拉力代替合力,所以尽管有力的传感器,摩擦力也要平衡的
四、三维力传感器可以测摩擦力矩吗?
力矩传感器通过应变片产生信号,将信号转换成扭矩值,力矩方向的改变可以使应变片的电信号发生变化,因此是可以检测力方向的。
应变式扭矩传感器是可以做到的,传感器通电后,当传感器所受的力或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时,传感器内部的应变片所输出的信号也会发生改变,输出的信号通过仪表可以观察力的大小及力的方向
五、如何增大摩擦力和减少摩擦力?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在压力不变时,增大摩擦面粗糙程度。
2、在摩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增大压力。
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4、变湿磨擦为干摩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在摩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 2、压力不变时,减小摩擦面粗糙程度。 3、在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4.、干摩擦为湿磨擦。
六、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份关于初中摩擦力的说课稿。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摩擦力的本质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 应用摩擦力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我们需要以下准备:
-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 实验器材: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不同粗糙度的表面、各种力的测量仪器等。
- 教学资源:相关课件、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导入 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你有没有注意到打扫地板时使用拖把可以更容易清除污渍?”
2. 概念讲解 使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作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摩擦力的存在形式和产生原因。
3. 实验探究 针对不同材质表面和力的大小,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不同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
4. 计算方法演示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如何通过力的大小和物体间接触面积计算摩擦力。
5. 实际应用 通过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如为什么需要在车辆行驶时使用刹车,为什么在冰面上容易滑倒等。
6. 总结归纳 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四、教学亮点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取以下教学亮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摩擦力:
-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的效应,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 问题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 案例应用: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思考过程,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展示他们对案例应用的理解和解释,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理解深度。
- 笔试评估: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考察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评价方式的综合应用,我相信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们已经对初中摩擦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摩擦力作为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解释许多日常现象和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力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七、高中摩擦力说课稿
高中摩擦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教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份关于高中摩擦力的说课稿。作为物理学科的一部分,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学生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倾斜面、滑轨、小车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如车辆制动、摩擦力对滑雪等运动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步:概念讲解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分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本质和作用。
第三步:计算公式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其应用,如给出一个小车在倾斜面上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重力和斜面的倾角计算出摩擦力。
第四步: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可以使用倾斜面和小车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摩擦力下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摩擦力。
第五步:应用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摩擦力在车辆行驶、物体滑动、机械运动等方面的应用,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六步:归纳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框架,强化对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
五、板书设计:
概念:摩擦力 产生原因: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类:静摩擦力、动摩擦力 计算公式:摩擦力F = μN 实例:小车在倾斜面上的运动 应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验演示和应用拓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紧凑,难以充分展开实验和讨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寻找更多拓展应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感谢大家的聆听!
八、摩擦力分类?
摩擦分类
1)静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力
2)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直接接触
(2)两接触面间有相互挤压
(3)接触面都粗糙
(4)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三要素
1)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既是可变的,它可随着相对运动趋势,在O到 之间变化,又是有界的,在挤压力一定时,存在着一个最大静摩擦力 不能无限增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μ和N,即f=μN,μ反映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而N反映其挤压程度.
2)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是沿着接触面,且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3)作用点,摩擦力分布在一个平面上,但其存在一个等效作用点.
九、高中摩擦力?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归纳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十、摩擦力矩常数
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滚动(或有滚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作用是由物体和支承面接触处的形变而产生的。一般用滚动摩擦力矩来量度。滚动摩擦力矩的大小和支承力Fn成正比。即M=k·Fn,k为比例常数,称为“滚动摩阻系数”。
如火车轮与铁轨间的K值约为0.05cm。圆轮和支持面愈坚硬,则滚动摩擦愈小。若两者为绝对刚体,则滚动摩擦就为零。
此时,轮与支持面间只接触一条线,支承力N通过圆轮的轴心。
滚动摩擦系数具有长度的量纲,且有力臂的意义,常以毫米计算。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相互接触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状况(粗糙程度,湿度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