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跑偏传感器安装标准?
答:跑偏传感器安装标准为:GB 51145《煤矿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二、皮带跑偏传感器安装标准?
五种保护的安装标准,用以指导煤矿正确安装,确保安全生产。
保护
安装位置及标准
依据
防打滑保护装置
电磁式防滑保护装置的磁铁应安装在从动滚筒侧面,速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与磁铁相对应支架上。
《GB51145》15.3.4
滚轮式防滑保护装置的滚轮速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下胶带上表面或上胶带下表面,并应保证胶带与滚轮有足够的摩擦力。安装时,应在传感器的支架部位制作支架。
传感器应采用标准托架固定在带式输送机头大架上,不得用铁丝或其他物品捆扎固定。
《GB51145》16.5.7
防跑偏保护装置
防跑偏保护装置应用支架安装在皮带易出现跑偏的地段,不得用铁丝捆绑,皮带跑偏且胶带推动传感器的导杆偏离中心线150±50时,跑偏开关应动作,并应发出跑偏语音报警;当延时10s±5s后仍处于跑偏状态时,保护装置主机应自动切断电源。
《GB51145》15.3.2
自动纠偏装置安装在带式输送机上的间隔应为上胶带50m一组、下胶带100m一组。
跑偏保护装置应成对使用,且距离机头、机尾10m—15m处应各安装1组,当带式输送机有坡度变化时,应在变坡位置安装1组,简易胶带跑偏保护可在机头安装1组。
《GB51145》16.5.1
跑偏保护应用专用托架固定在带式输送机大架或纵梁上。
防堆煤保护装置
煤仓处堆煤保护传感器应安装在机头下胶带200mm水平以下,其平面位置应在煤仓口范围内。
《GB51145》15.3.8
胶带与煤仓直接搭接时,应分别在煤仓满仓位置及溜煤槽落煤点上方500mm各安装一个堆煤传感器,传感器应灵敏可靠。
两部带式输送机转载搭接时,堆煤传感器应在卸载滚筒前方吊挂,传感器触头水平位置应在落煤点的正上方,并应在带面中间,距下部胶带上带面最高点距离不大于500mm,且吊挂高度不应高于卸载滚筒下沿;安装时应满足洒水装置的要求。
皮带与溜煤槽搭接时,堆煤保护传感器触头可安装在卸载滚筒一侧,吊挂高度不应高于卸载滚筒下沿,水平位置距卸载滚筒外沿不应大于200mm。
堆煤保护控制线应在巷道顶板垂直引下,传感器触头应垂直吊挂,并应可靠固定。
两部带式输送机倾斜或垂直搭接时,煤位传感器可安装在卸载滚筒一侧,传感器触头位置不得高于卸载滚筒下沿,水平位置距卸载滚筒外沿不应大于200mm。
《GB51145》16.5.2
温度监测装置
热电偶式超温洒
三、皮带跑偏传感器故障处理?
1、安装中心线不直,调整安装中心线。
2、皮带秤的胶带本身弯曲不直或接头(皮带的接头)不直。接头对称重传感器产生的重量附加值及引力影响附加值较大,因此一般采用硫化接头,不允许采用机械接头。同时要保证输送带两边环长最大偏差不大于10mm,宽度偏差不大于标准皮带秤的0.5%。
皮带跑偏就是在空载运行或称重过程中胶带中心线偏离输送架中心线的故障现象,也是皮带秤无法完全避免的现象
四、皮带跑偏传感器的安装距离?
跑偏开关是用于检测皮带输送机运行过程中输送带跑偏程度并进行报警的一种保护装置,也用于在皮 带严重跑偏时自动触发紧急停机。
跑偏开关按照一定间隔(约 50m)固定安装于皮带输送机两侧支架上,跑 偏开关的滚轮部分在受到偏离中心运转的输送带的边沿挤压后产生偏转,当滚轮偏转到一定角度时触发开 关接点动作。
五、钢板弹簧制动跑偏
钢板弹簧制动跑偏问题一直是许多车主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乡村小路,制动跑偏都可能给驾驶过程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造成钢板弹簧制动跑偏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钢板材料选择不当
车辆制动系统的性能受到钢板弹簧的质量和材料选择的影响。如果选用的钢板弹簧材料质量不佳或不适合特定车型,就会导致制动跑偏。优质的钢板材料应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强度,以确保制动系统能够稳定工作。
2. 钢板弹簧安装不当
钢板弹簧的安装过程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如果安装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制动跑偏。例如,弹簧安装时未正确调整位置或未紧固螺栓,会使得弹簧制动力不均衡,引发跑偏现象。
3. 制动系统失衡
制动系统的各个部件之间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确保正常工作。如果刹车盘、刹车片或刹车鼓之间存在不平衡或磨损严重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制动力不均衡,进而引起制动跑偏。
4. 悬挂系统问题
悬挂系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缓冲和稳定作用。如果悬挂系统存在问题,例如减震器老化、悬挂支架松动等,就会影响到制动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增加制动跑偏的风险。
5. 道路条件不良
道路条件也是造成钢板弹簧制动跑偏的一个因素。如果行驶的道路不平整、路面磨损严重或积水较多,就会对制动系统造成额外的影响,增加制动跑偏的可能性。此时,车主需要特别谨慎驾驶,以确保行车安全。
解决钢板弹簧制动跑偏的方法:
- 1. 选用优质的钢板弹簧材料,确保其符合车型要求。
- 2. 确保钢板弹簧的安装过程正确无误,可以委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 3. 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动系统,确保各个部件之间的平衡和正常工作。
- 4. 定期检查悬挂系统,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部件,并确保支架紧固。
- 5. 注意行车安全,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道路行驶。
钢板弹簧制动跑偏是一个需要引起车主重视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正确的安装以及定期维护,可以有效减少制动跑偏的风险,提升行车安全性。如果发现制动跑偏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调整。
六、皮带跑偏-什么叫皮带跑偏?/什么叫皮带跑偏?
在皮带输送机输送过程中,有时皮带中心脱离输送机中心线而跑向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皮带的跑偏。
七、矿用传感器都有哪些?
矿用传感器的种类有很多种,主要是看你需要测量的是什么才能选择出最适合的。
比如:物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负压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还有很多啊,推荐你山东中煤电器的传感器,质量不错,你可以去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八、跑偏传感器与皮带的安装距离?
跑偏开关是用于检测皮带输送机运行过程中输送带跑偏程度并进行报警的一种保护装置,也用于在皮 带严重跑偏时自动触发紧急停机。
跑偏开关按照一定间隔(约 50m)固定安装于皮带输送机两侧支架上,跑 偏开关的滚轮部分在受到偏离中心运转的输送带的边沿挤压后产生偏转,当滚轮偏转到一定角度时触发开 关接点动作。
九、本田角度传感器影响汽车跑偏吗?
本田思域转向角度传感器在方向盘下方,与游丝线盘一起。汽车转向角传感器损坏会带来的影响是出现方向错乱。会出现的故障:方向摇晃或跑偏故障。发现反应不灵敏了,在遇到障碍物时不能给出正确指示。
转向角度传感器的介绍如下:
1、转向角传感器由光电耦合元件、开孔槽板等组成。光电耦合元件为发光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
2、开孔槽板置于发光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之间。开孔槽板有许多小孔。当方向盘转动时,开孔槽板会跟随转动;
3、光敏晶体管依据穿过开孔槽板的光线来动作,并且会输出数字脉冲信号;
4、汽车电控单元会以此信号来辨认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转动方向和转速。
十、图像识别皮带跑偏
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图像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监测手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重点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中的应用。皮带输送机作为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传输设备,其稳定运行对于生产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皮带跑偏是皮带输送机常见的故障之一,一旦发生会导致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甚至安全事故。
图像识别技术介绍
图像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以及识别的技术手段。其核心思想是利用计算机视觉对图像进行理解和识别,从而实现对图像中目标的自动识别和分析。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应用范围涵盖了工业、医疗、安防等诸多领域。
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中的应用
在皮带输送机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皮带常常会出现跑偏的情况。传统的皮带跑偏监测手段主要包括安装感应器、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进行监测,但由于设备复杂、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监测效果并不理想。而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则为皮带跑偏监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通过在皮带输送机上安装摄像头,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皮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实现对皮带运行状态的全方位监控。当皮带出现跑偏情况时,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会经过图像识别算法的分析,及时发现皮带跑偏的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
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监测手段相比,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皮带跑偏情况的精准监测,不仅可以检测出皮带跑偏的问题,还能对跑偏的具体位置和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其次,图像识别技术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实现对皮带跑偏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通过建立相关的图像识别算法和模型,系统可以自动对监测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图像识别技术还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相比于传感器等设备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图像识别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况环境,保证监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图像识别算法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为皮带跑偏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同时,随着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与这些技术的结合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将图像识别技术与传感器数据、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皮带跑偏情况更加准确、智能的监测与分析。
结语
综合而言,图像识别技术在皮带跑偏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通过充分发挥图像识别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对皮带跑偏情况的精准监测,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