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导率随温度的变化?
温度越高,磁性越小,达到一定温度后,磁性消失。
当磁铁和磁石的温度升高时,磁铁的分子运动越激烈,那么分子之间无序的碰撞也就越剧烈,这样就打破了分子的有序的平衡,磁性也就会减弱很多。
当温度升高到某个数值时,剧烈的分子热运动终于完全破坏了电子运动方向的规律性,磁铁的磁性也就消失了。金属学家把磁铁和磁石完全消失磁性的温度称为"居里温度"。钢铁的居里温度是770℃。
温度系数 (1/K)
温度系数为温度在 和 范围内变化时,每变化1K相应的磁导率的相对变化量:式中为温度为时的磁导率,为温度为 时的磁导率居里温度 Tc (℃)在该温度下材料有铁磁性(或亚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
残留磁通密度(Br)对温度的变化是磁体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像陀螺仪或行波管等应用都需要在大幅度的温度范围内有固定的磁场。残留磁通密度的可逆温度系数。
二、温度随距离的变化情况?
温度的变化跟高低有关的,距离的长短是没变化的。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要降低6度的。这就叫“垂直温度递减率”。这是正常气候条件下的数值,在对流层是这样的。还存在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的现象,这叫出现“逆温层”。
因为受太阳照射和地面辐射的因素影响,在近地面的大气层中,不同的高度温度是不一样的,温度的变化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我们通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空气温度,是指距离地面高1.5米处的空气温度。
三、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纤维?
纤维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四、次氯酸随温度的变化?
次氯酸随温度的升高,分解速度越快。
次氯酸常温下仅存在于水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当受到日光照射时加速分解,2HClO =光= 2HCl+O₂↑ 。加热到40℃时即分解,3HClO =△= 2HCl+HClO₃,并发生爆炸。
次氯酸是一种氯元素的含氧酸,化学式为HClO ,结构式H-O-Cl,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它仅存在于溶液中,其浓溶液呈黄色,稀溶液无色,有非常刺鼻的、类似氯气的气味,而且极不稳定,是一种很弱的酸,比碳酸弱,和氢硫酸相当。
五、锌随温度变化的参数?
熔点为419.5℃。在室温下,性较脆;100~150℃时,变软;超过200℃后,又变脆。锌的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的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薄而致密的碱式碳酸锌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当温度达到225℃后,锌剧烈氧化。
六、nmp的密度随温度变化?
NMP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其纯度对密度的影响不大,但密度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NMP密度:1、028;
N-甲基吡咯烷酮是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微有胺的气味,能与水,醇,醚,酯,酮,卤代烃,芳烃和蓖麻油互溶,挥发度低,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均佳,能随水蒸气挥发,有吸湿性,对光敏感;
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8mg/kg;
熔点:零下24 摄氏度;
沸点:203摄氏度 ,81至82 摄氏度/10 mmHg;
闪点:91 摄氏度;
折光率n20/D:1、47。
七、压强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容器的容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容器内的压强增大。若容器的容积随气体体积增大而增大,则压强是恒定的。气体和体积跟温度成正比,跟压强成反比。在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的条件下,恒容升温,压强增大。恒压则气体体积增大。
八、冰期温度随纬度的变化?
冰期赤道温度总体讲比现在要低。但冰期有大小之分,大冰河时期全球气温下降明显,小冰河时期则下降幅度小一些。
赤道温度变化亦是如此。地球最严重的一次降温当属成冰期,大体发生在距今8~9亿年前,当时包括赤道在内的整个海洋都结冰了,地球被冰雪全部覆盖,史称雪球事件,有说法当时气温达到零下50摄氏度。当时赤道温度比现在估计至少要低30~40摄氏度。
而起始于200万年前,结束于1万年前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小冰河时期,地球高纬度地区被冰川覆盖,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亦有较大规模山地冰川,但中低纬度海洋没有结冰,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不足5摄氏度,赤道温度比现在大体降低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九、冰的体积随温度变化?
物质在固态下,体积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而温度对分子间作用力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粒子间主要是四大基本力的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起作用)。温度降低,能降低分子的活动能力,总体来说体积会减小一些,但变化量不大。
十、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
温度升高介电常数变小
极性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最初随温度或高而增加,以后当热运动变得较强烈时,又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时介电常数的相对平均变化率。表达式为:(式中,αε为介电常数的温度系数,℃-1;ε为介电常数,F/m ;Δε为温度升高后介电常数的变化量;Δt为温度的升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