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碳中和的化学知识?
1、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古代字画 三能长久保存的原因)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 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冶金工业上冶炼金属 2Fe2O3+3C高温4Fe+3CO2↑
二、化学实验中有关加热的仪器?
如果是使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其中玻璃仪器是试管)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有:烧瓶、锥形瓶、烧瓶。希望能够帮到你
三、仪器常数与温度有关吗?
仪器常数是一个系数,将它与仪器的直接示值(即读数)相乘,即可得到仪器的示值。当直接示值等于被测量值时,仪器常数为1。对于单一标尺的多量程测量仪器,对应于选择开关的不同位置,具有几个仪器常数。
很显然,仪器常数与温度有关。
四、什么仪器跟光照温度有关?
照度仪是用来测量光线强弱等级的专用设备。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对光的照度是有严格要求的,如用人工对药品的检验就对光的照度有严格的要求。
用锗光电池作探头,由于光的强度不同光电池产生的电流就不同,再把这个电流进行直流放大,再经过数模转换电路把直流信号变成直截反应光照强弱的数字信号显示出来。
五、不同化学实验仪器加热温度分别是多少?
塑料制品,温度在80度以下。
玻璃器皿一般控制在300度以下。
陶瓷器皿,例如坩埚,我们一般用在500度以下,虽然马弗炉可以到1000度。石棉是可以用到1000度的。
金属制品,很少加热,烫手,最多用酒精灯烧一下,刮刀前端什么的。
电子器械,看原理,水浴100,油浴300,紫外红外旋光在室温,质谱300~350度,核磁液氮低温……
六、化学需氧量高跟温度有关吗?
没有关系,只和水中可以被氧化的物质的量有关.
样品的预处理、溶解氧、温度、酸碱值、污泥、营养物等。
氧气的浓度适中,不能过低,导致燃烧等不充分;不能过高,如果生成物是气体,会导致生成物的测量不准;外界温度适中,有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状态不同;试验操做不能漏材料。
七、高1化学,有关烃的计算?
一、烃的燃烧规律
1、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1)当温度低于100℃,生成的H2O为液态,任何烃和氧气的混和物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体积都是减小的。
(2)当温度高于100℃,生成的H2O为气态,烃和氧气的混和物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量ΔV=y/4 -1
y=4,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y<4,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减少;
y>4,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增加;
注意:此时只与y有关!
2、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计算:
CxHy + (x+y/4) O2 → x CO2 + y/2 H2O
(1)物质的量相同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多少决定于x+y/4,生成CO2的量多少决定于x的值,生成水量多少决定于y/2的值 。
⑵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氢碳比y/x(即氢含量)高,耗氧多。
(3)最简式相同的烃,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及耗氧量就一定。
3.燃烧产物为定量时,判断分子组成的条件
二、烃的分子式的确定
1、直接法
直接计算出1mol烃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即可推出烃的分子式。
⒉最简式法
若给出一定条件下烃的密度或相对密度,并知道各元素的质量比,先求出各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也可求出其分子式。
⒊通式法
根据题目中对物质种类的描述,判定出物质的类别,确定其通式,进而求出其化学式。
⒋差量法
根据题目中反应前后物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改变,找出等量关系进而求解。
5.讨论法
具体情况就要具体分析了。。。。。
八、化学的仪器有哪些
化学的仪器有哪些
在化学实验室中,使用各种各样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分析、测试和研究是非常常见的。这些仪器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化学家们理解和控制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及其功能。
1. 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物质吸收或反射光线的仪器。它基于光的吸收或反射特性来确定物质的浓度或化学组成。分光光度计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等领域,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研究反应动力学以及检测物质的纯度。
2. 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是一种用来分离和分析复杂混合物的仪器。它基于样品中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通过色谱柱使化合物逐步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检测化合物的浓度。气相色谱仪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可以帮助分析师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化合物并确定它们的浓度。
3. 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仪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仪器。它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在强磁场中给样品施加射频信号,使核自旋发生共振,并通过检测器记录核自旋共振信号。核磁共振仪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研究、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纯度和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4. 质谱仪
质谱仪是一种用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相对丰度的仪器。它基于将化合物分解成离子,然后测量和分析这些离子的质荷比。质谱仪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分析、环境科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可以帮助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分析复杂混合物的成分。
5. 热重仪
热重仪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热性质和失重行为的仪器。它通过在控制升温速率下,同时测量样品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来确定样品的热分解温度、失重行为和热稳定性。热重仪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燃料研究和热分析等领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材料的热性质和热分解特性。
6. 离子色谱仪
离子色谱仪是一种用来分离和分析离子的仪器。它基于样品中离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色谱柱将离子逐步分离,并通过检测器检测离子的浓度。离子色谱仪常用于水质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可以帮助分析师确定样品中不同离子的含量以及水质的污染程度。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室中的仪器种类繁多,每种仪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应用范围。这些仪器在化学研究、分析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化学家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来研究和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请注意,生成的文本是使用中文撰写的,并且按照格式进行排版,以满足您的要求。九、酸碱中和的温度?
常温就可以,只要能让它们电离,就可以反应。
现在举个例子解释说明一下:
醋酸和氨水的反应,醋酸是弱酸,氨水是弱碱,在水中发生电离反应。
CH3COH==CH3COO- + H+
NH3·H2O==NH4+ + OH- (这两个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弱酸弱碱在水中不完全电离)
两者混合后,氢离子会和氢氧根反应生成更难电离的弱电解质——水,由于反应消耗了氢离子,会促使醋酸的可逆平衡的反应正向移动。同时由于氢氧根的消耗也会促使氨水的反应正向移动,最后完全反应生成醋酸氨。(当然,在醋酸氨中还会水解,导致pH的变化)。
十、有关碳中和的辩证思维题
碳中和成为了当今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热门话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和机构的共同目标。然而,实现碳中和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以辩证思维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碳中和的定义
碳中和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实现净零碳排放。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自身碳排放以及其他形式的排放(例如森林砍伐等)之间取得平衡。这可以通过减少排放、转向清洁能源以及采取其他可以抵消碳排放的措施来实现。
碳中和的挑战
实现碳中和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技术挑战。尽管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碳中和,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技术。例如,许多行业仍然依赖化石燃料,而清洁替代能源的普及和商业化依然面临困难。
此外,实现碳中和还需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克服各种挑战。这可能涉及到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社会意识的提高等。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社会以及全球社区的合作和努力。
碳中和的辩证思维题
要解决碳中和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以多角度和系统性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与碳中和相关的辩证思维题: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
- 战略投资与短期成效如何权衡?
- 技术创新与社会接受度如何协调?
碳中和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但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显著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权衡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成效,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碳中和需要依赖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通常需要社会的接受和支持。如何在技术创新和社会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难题。
这些辩证思维题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提醒我们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并找到平衡点。同时,这也需要全球各方的合作,通过共享经验和资源来推动碳中和的实现。
以辩证思维推动碳中和的实现
要以辩证思维推动碳中和的实现,我们需要:
- 制定综合性政策和法规
- 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
- 加强国际合作
- 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政府应该制定综合性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碳中和的实现。这些政策和法规应该涵盖各个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和农业等。
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投入。只有通过技术的发展,才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碳中和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碳中和的实现。
公众对碳中和的认识和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并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碳中和的实践中。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可以以辩证思维来推动碳中和的实现。碳中和不仅是一个全球目标,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未来的责任。
加强碳中和工作,呼吁全球的共同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的地球,共创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