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各种仪器的作用?

admin 泰里仪器网 2024-11-23 00:06 0 阅读

一、化学中各种仪器的作用?

由上至下,分别为:试管夹,烧杯,集气瓶,滴瓶,漏斗,分液漏斗,圆底烧瓶,蒸发皿。试管夹:夹持试管,用于加热。烧杯:

①用作固体物质溶解、液体稀释的容器。

②用作较大量试剂发生反应的容器。

③用于过滤、渗析、喷泉等实验,用于气密性检验、尾气吸收装置、水浴加热等。

④冷的干燥的烧杯可用来检验气体燃烧有无水生成;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用来检验气体。集气瓶:收集气体,洗涤气体,显示气体流速。滴瓶:用于存放少量液体,其特点是使用方便(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立,以防液体流入胶头。盛碱性溶液时改用软木塞或橡胶塞。不能长期存放碱性试剂。)漏斗:由于过滤。分液漏斗:逐滴滴加反应物,控制反应速度。圆底烧瓶:①可用作试剂量较大而有液体参加的反应容器,常用于各种气体的发生装置中。②蒸馏烧瓶用于分离互溶的、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③圆底烧瓶还可用于喷泉实验。(加热要用石棉网)蒸发皿:①溶液的蒸发、浓缩、结晶。②干燥固体物质。

二、化学各种仪器中有哪些是玻璃仪器?

化学各种仪器中玻璃仪器:温度计、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广口瓶、细口瓶。

1、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仪器。其种类很多,有数码式温度计,热敏温度计等。而实验室中常用玻璃液体温度计。

2、试管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用于收集少量气体。试管根据其用途常分为平口试管、翻口试管和具支试管等。平口试管适宜于一般化学反应,翻口试管适宜加配橡胶塞,具支试管可作气体发生器,也可作洗气瓶或少量蒸馏用。

3、烧杯通常用作反应物量较多时的反应容器。此外也用来配制溶液,加速物质溶解,促进溶剂蒸发等。

4、烧瓶是用作反应物较多且需较长时间加热的、有液体参加反应的容器。其瓶颈口径较小,配上塞子及所需附件后,也常用来发生蒸气或作气体发生器。

5、锥形瓶瓶体校长,底大而口小,盛入溶液后,重心靠下,极便于手持振荡,故常用于容量分析中作滴定容器。实验室也常用它装配气体发生器或洗瓶。

6、广口瓶是用于盛放固体试剂的玻璃容器,有透明和棕色两种,棕色瓶用于盛放需避光保存的试剂(例如硝酸银)。广口瓶一般用于存放试剂,瓶口内部磨砂,用于与瓶塞配合使用。

7、细口瓶是用于盛放液体试剂的玻璃容器,有透明和棕色两种,棕色瓶用于盛放需避光保存的试剂。细口瓶一般用于存放试剂,瓶口内部磨砂,用于与瓶塞配合使用。

三、各种化学试剂储存仪器规则?

1 内容 1.1 化学试剂储存规定 1.1.1 质量检验室化学试剂贮存环境 1.1.1.1 质量检验室化学试剂应单独贮于专用的药品贮存柜内。

贮存柜应阴凉避光,防止由于光照及室温偏高造成试剂变质、失效。1.1.1.2 化学试剂贮存柜应设在安全位置,室内严禁明火,消防设施器材完备,以防一旦事故发生造成伤害和损失。1.1.1.3 盛放化学试剂的贮存柜应用防尘、耐腐蚀、避光的材料制成,取用方便。1.1.1.4 化学性质与防护、灭火方法相互抵触的化学危险物品,不得在同一柜或同一储存室内存放。1.1.1.5 危险品应贮存于专柜中。1.1.2 质量检验室化学试剂的贮存 1.1.2.1 化学试剂贮存由专人负责。1.1.2.2 保管员应由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保证按规定要求贮存化学试剂。1.1.2.3 质量检验室操作区橱柜及操作台上,只允许放规定数量的化学试剂,不许超量存放。多余的试剂须在规定的贮存柜中贮存。1.1.2.4 检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须严格按其性质(如剧毒、麻醉、易燃、易爆、易挥发、腐蚀品、贵重品等)和贮存要求存放。——分类:一般液体、固体分类。每一类又按有机、无机、危险品、低温贮存品等再次归类,按序排列,分别码放整齐,造册登记。——贮存:易潮解吸湿、易失水风化、易挥发、易吸收二氧化碳,易氧化、易吸水变质的试剂,需密塞或蜡封保存。 见光易变色、分解、氧化的试剂应避光保存。 爆炸品、剧毒品、易燃品、腐蚀品等应单独存放。 高活性试剂应低温干燥保存。4.1.2.5 试剂应包装完好,封口严密,标签完整,内容清晰,贮存条件明确。1.1.2.6 试剂发生颜色变化,浑浊等现象时,须立即停止使用。1.1.2.7 保持室内清洁、通风、温湿度正常,保证贮存条件符合要求。1.1.2.8 每月检查一次消防灭火设施及器材,保证可随时开启使用。1.1.3 试剂的贮存 1.1.3.1 配制试剂一般在实验操作区内保存,保存条件略低于化学试剂贮存室,因而其管理尤为重要。除执行化学试剂贮存要求外,应特别注意外观的变化。1.1.3.2 由使用人员负责保管。如发现异常不得使用,须重新配制。1.1.3.3 注意室内通风和避免阳光直射。1.1.3.4 试剂应密闭保存,瓶口或盖毁坏应及时更换。1.2 化学试剂的使用规定 1.2.1 不了解试剂性质者不得使用。1.2.2 使用前应辩明试剂名称、浓度、纯度级别、生产厂家、牌号、批号,是否过使用期限。无瓶签或瓶签字迹不清、过期试剂不得使用。1.2.3使用前观察试剂形状、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等异常情况。变质试剂不得使用。1.2.4 按使用量取用,用剩余的试剂不得倒回原试剂瓶。1.2.5 注意保护瓶签,避免试剂污染瓶签。1.2.6.3 瓶口—勿敞开太久,以免灰尘及赃物落入。1.2.7 需冷冻贮存的试剂使用时勿反复冻溶,避免加速试剂变质。应按日用量分装冷冻,按量取用。1.2.8 低沸点试剂用毕立即放回,防止温度升高试剂变质。1.2.9 贮存于冰箱中的试剂应定置码放整齐,用毕归还原处。

四、使各种成分充分混合的化学仪器?

鼎昊源MaxMixer工业大容量涡旋混合仪采用的是涡旋振荡的原理进行液体的混合。涡旋振荡是利用偏心旋转使容器中的液体产生涡流,从而达到使溶液充分混合之目的。

该仪器特点是混合速度快、彻底、液体呈旋涡状能将附在容器壁上的试液全部混匀,对于一些难溶解的药物如红霉素,染色液等也甚易混匀。

混合液体无需电动搅拌和磁力搅拌,所以混合液体不受外界污染和磁场影响。因此,它作为化验分析的得力辅助工具,广泛用于生物制药、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石油化工、食品、冶金等各类大专院校、科研和生产企业的实验室、化验室以及生产车间作混匀之用。

五、不同化学实验仪器加热温度分别是多少?

塑料制品,温度在80度以下。

玻璃器皿一般控制在300度以下。

陶瓷器皿,例如坩埚,我们一般用在500度以下,虽然马弗炉可以到1000度。石棉是可以用到1000度的。

金属制品,很少加热,烫手,最多用酒精灯烧一下,刮刀前端什么的。

电子器械,看原理,水浴100,油浴300,紫外红外旋光在室温,质谱300~350度,核磁液氮低温……

六、婴儿睡觉怎样才算温度适宜?

首先,室内温度不是以你开空调的温度来计的,也不要以大人的感觉去感觉温度。请买一个室内温度计,最好也带湿度测量的。这样你就可以准确的知道室内温度是多少了。

其次,空调请注意,不要对孩子直吹,孩子也不要使用凉席,孩子需要纯棉,能吸汗的床品和衣物。

护理学知识上说,新生儿适宜22-24度,50%-60%湿度的房间。四个月大的婴儿大体上我认为应该差不多。因为孩子小,自我调节温度的神经中枢没有发育好,所以对温度要求更高,成年人感受的冷热不能代替孩子。触摸法判断孩子冷热就是摸摸后脖颈,温热,不凉,没汗。除去护理学上的知识,我认为每个孩子还有个体差异,购买的室温计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根据室温计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做更准确的选择。

以我们家为例,通常,我们家室温计显示温度超过27度时,孩子会出汗,低于24时,孩子手脚触摸上去比较凉,当然这个也带有主观感受。所以我现在一般是把室温控制在我们家室温计显示24-26之间,不低于24,不高于27。空调开多少度完全不固定,随时在调。

还有孩子睡觉的时候,需要的温度比起醒着玩的时候需要的温度稍微高一点,但是可以给孩子盖小毯子解决问题。

七、龟苗适宜温度?

28~32℃。龟的代谢水平在28-32度之间最高,在这个温度区间范围内,龟的生长速度最快,患病恢复的速度也最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温差,尤其是小苗,小苗都是在温度骤降之后暴毙(温差短时间内超5度小苗极易出问题)。

2.喂食的最佳温度在28-32度之间,温度太低了就不要喂了,比如15度的时候就算龟吃,也别喂,消化不了。

3.疾病治疗的最佳温度也是28-32度之间,因为这个温度新陈代谢水平最高,恢复最快。

4.注意是尽量保持恒温,不是一会28度,一会32度,而是尽量保持在此区间内一个恒定数值上。

八、玉树适宜温度?

玉树生长适宜温度20-30℃。春、秋季为适宜生长期。夏季高温时要进行遮荫或放在树荫下,避免强阳光直射。温度超过38℃时生长缓慢或进入短暂休眠。冬季应入温室或放在室内向阳处,室温保持7-10℃,最低不能低于5℃。如果低至0℃以下时会受冻死亡。生长期除夏季炎热时需遮荫外,均应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九、鹦鹉适宜温度?

15到23摄氏度。

鹦鹉适合温度是15摄氏度到23摄氏度为宜,鹦鹉是热带鸟类,它的生活温度不能长期低于十五度,所以在冬天就必须注意保温,尤其是北方地区。

鹦鹉生长的适温为5-35℃。温度超过35℃鹦鹉就会开始焦躁不安,温度低于5℃鹦鹉有可能会被冻死,可以弄一个封闭的大纸箱,在里面吊一盏40瓦的白炽灯,用灯散发的热量给鹦鹉取暖,也可以将电解多维融在水里给鹦鹉喝,可以预防感冒。养殖鹦鹉冬季应该多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夏季多喂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高的饲料。

十、吊兰适宜温度?

适宜吊兰生长发育的温度在20-24℃,在这个时候它的长势比较快,并且也很容易抽生出匍匐枝。

The End
上一篇 led测试的必要仪器? 下一篇 温度测量最精确仪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