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资捐赠流程?
捐赠人说明情况,填写捐赠表,清点物资并记录,向捐赠人致谢,分类整理物质,出库记录入档
二、医院捐赠流程?
一、受赠时:准入审查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及《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医疗机构接受医用物资社会捐赠时,需做好捐赠人资质审查和产品质量查验工作,规避不正当竞争或商业贿赂、药品质量和院感风险。
1、捐赠人资质审查。捐赠人可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如为自然人,则需审查身份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和岗位。如为法人或其他组织,则需审查其营业执照、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是否存在与捐赠物品有关的生产经营资质,或与受赠单位是否存在采购交易关系、是否附有与捐赠事项相关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行业数据及信息等权利和主张。同时,还需审查医疗机构的员工、医生、科室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是否与捐赠单位的雇员或者高级管理人员有亲属或者朋友关系。
2、捐赠物品质量查验。第一,捐赠人需确保防护等医用物资来源合法,并提供物资来源的合法票据;第二,审查捐赠物品来源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包括依法注册或备案、物资合格证文件审查,不得接受未经注册或备案、检验不合格或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用防护物资;第三,捐赠人的医用物资应当符合或高于国家质量、环保标准或经注册或备案的防护技术要求(如医用防护口罩需符合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并备注医用防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等信息;第四,建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有效期限距离失效日期在6个月以上;第五,捐赠企业对捐赠的药品的质量安全负责,捐赠时须向受赠人提供产品清单和检验报告;第六,留存捐赠人及产品生产经营者资质(含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身份信息)及注册备案凭证等证明文件。
3、签订捐赠协议。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接受社会捐赠应签订捐赠协议,但医疗卫生机构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特殊任务期间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的,或者接受匿名捐赠资助的,可根据情况适当简化程序或者不签订捐赠资助书面协议。此处,医疗机构可结合实际,决定是否签订捐赠协议。如签订书面协议,则需留存捐赠人主体资质材料,载明如下信息:(1)捐赠人名称、住所,确保符合捐赠主体符合法定要求;(2)明确捐赠物资的种类、数量以及来源合法性承诺;(3)捐赠自愿,明确医用物资用途,必要时,可附使用方案;(4)捐赠人对所捐医用物资的质量负责,且所供物资不存在任何权属争议;(5)明确捐赠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办法。
二、受赠后:医用物资管理和使用
医用防护物资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医疗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机构多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建立物资入账、入库登记和使用记录,保证医用防护物资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溯性。
1、多部门协作,参与准入审查。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由单位监察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对捐赠资助人的捐赠资助方案予以审核,根据捐赠资助项目是否属于公益非营利性质、是否涉嫌商业贿赂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提出是否接受捐赠资助意见,并报单位领导集体审核同意后办理。
2、财务入账。由医疗机构财务部门在财务账册中准确如实入账,并纳入财务专项捐赠资助基金核算,并向捐赠人出具加盖医疗机构公章或单位财务专用章合法票据或证明,且不得将社会捐赠专项财产挪作他用或转售,也不得擅自改作其他用途。如需转增其他第三方医疗机构,则需取得捐赠人同意或在捐赠协议明确;如有结余,可通过捐赠协议约定捐赠物资的结余用途。
3、物资入库。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的社会捐赠资助物资等实物资产,必须办理入库手续,领用时必须履行审批程序,并办理出库手续。
三、使用后:信息公开和资料归档
1、捐赠物资使用情况应向社会和捐赠人公开。一是院务公开。医疗卫生机构应将受捐赠资助的情况和受赠受助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列为院务公开内容,定期公开,接受医疗卫生机构职工和社会监督。二是如实答复捐赠人对捐赠项目物资使用情况的查询,并在捐赠物资使用完毕或应急处理事件结束后,及时反馈捐赠物资使用、管理和使用结果。
2、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受捐赠资助项目档案制度,对接受捐赠资助项目的使用方案、审核、执行、完成情况进行档案管理。会计年度结束后,对本年度接受捐赠资助项目的资金、物资情况统一纳入年度财务报告反映。
综上,医疗机构在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接受社会捐赠时,仍需做好准入审查和流程管理工作,确保医用防护物资的质量,为全面抗击疫情提安全保障。
三、慈善捐赠流程?
慈善捐赠的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选择捐赠机构:选择一个可信赖的、透明的、有资质的慈善机构,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媒体、朋友等途径了解机构的背景和信誉。
决定捐赠金额:根据个人能力和善心,决定捐赠的金额。
确定捐赠方式:可以通过线上捐赠、邮寄支票、现金捐赠、捐赠物品等多种方式进行捐赠。不同的机构可能有不同的捐赠方式,可以在机构官网或者拨打机构电话了解具体情况。
填写捐赠信息:对于线上捐赠,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子邮件等。有些机构会提供发票或者捐赠证书,需要填写相应的邮寄信息。
进行捐赠:根据选择的捐赠方式进行捐赠。
跟踪捐赠进度:可以通过机构官网或者拨打机构电话了解捐赠进度和使用情况。
留下反馈:对于捐赠机构的服务和捐赠使用情况,可以留下反馈,帮助机构更好地提供服务。
四、捐赠申请流程?
1.基金会与具有捐赠意向的个人或团体建立联系,双方就捐赠内容、捐赠对象、捐赠用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前期沟通与咨询,达成捐赠共识。
2.双方共同商议确定捐赠协议、管理规范等有关文件。
3.双方代表签署捐赠协议。
4.捐赠方按照捐赠协议要求将捐赠资源转入基金会,基金会出具有关收据及接收证明。
5.基金会按照捐赠协议要求使用捐赠资源,并定期向捐赠方提供反馈信息,提交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等情况的报告书。
6.捐赠资源因完成功能、协议到期或者捐赠方终止捐赠等原因需要终止的,由基金会提前与捐赠方联系,双方共同协商善后事宜。
五、公司捐赠流程?
以公司名义捐款,一般有三种方式:非公益性捐赠、限额扣除的公益性捐赠、全额扣除的公益性捐赠。这三种捐赠,都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声望和知名度,达到宣传公司的目的,但是每种还是有部分差异。
公司捐赠需要经过董事会和全体股东的共同商讨,由财务部和人事部多部门配合实施。
六、捐赠图书流程?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捐赠图书的流程:
1. 了解需求:首先,您需要了解接受捐赠图书的组织或个人的需求。这可以包括图书的类型、数量、年级、领域等。您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组织的网站或与接收方直接联系来了解这些信息。
2. 筛选图书:根据接收方的需求,从您的藏书中挑选出适合捐赠的图书。确保所捐赠的图书内容健康、无破损、整洁干净。同时,您可以考虑捐赠一些经典著作、畅销书或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图书。
3. 整理图书:将所捐赠的图书进行整理,包括清洁、除尘、修复破损等。此外,您可以为每本书贴上标签,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以便接收方了解图书的详细信息。
4. 打包运输:将整理好的图书打包,确保在运输过程中图书不会受到损坏。您可以使用纸箱、塑料袋或其他保护性材料来包装图书。此外,您可以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邮寄、自行送货等,将图书送达接收方。
5. 联系接收方:在图书送达前,请与接收方联系,告知他们您捐赠的图书种类、数量以及预计送达时间。确保接收方在图书送达时有人接收,以免发生图书丢失或误送的情况。
6. 确认捐赠:在图书送达并验收后,接收方通常会为您出具一份捐赠证明或感谢信。请妥善保存这些文件,以备日后查询或税务用途。
七、六一捐赠仪式流程?
回答如下:六一捐赠仪式一般的流程如下:
1. 主持人开场致辞: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感谢捐赠者的慷慨捐赠。
2. 领导致辞:领导代表学校或组织发表感谢演讲,表达对捐赠者的感激之情。
3. 捐赠人致辞:捐赠人发表演讲,阐述捐赠的理由和目的,表达对受赠者的关爱和支持。
4. 颁发证书:学校或组织颁发感谢证书或荣誉证书以表彰捐赠者的贡献。
5. 展示捐赠物品:受赠者展示捐赠物品,让捐赠者看到他们的捐赠是如何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6. 合影留念:捐赠者和受赠者合影留念,以记录这个特殊的时刻。
7. 结束致辞:主持人结束仪式,再次感谢捐赠者和受赠者,表达组织或学校对于社会爱心的感谢和回馈。
八、捐赠遗体申请流程?
1)填写申请表。申请表可在北京市红十字会网站下载,或联系接受站领取。申请表一式三份,分别由登记接受站、捐献遗体者本人、执行人(家属、亲友或工作单位、居委会干部)留存。
(2)到附近公证处免费办理公证。
(3)登记接受站依据公证书办理登记手续,向登记者颁发由市红十字会统一印制的“志愿遗体捐献纪念证”。
2、接收站接受程序
(1)通知。捐献者去世后,执行人应尽快在医院或街道开具死亡证明后,通知登记接受站。
(2)接收。接受站接到通知后,做好接受遗体准备工作,派车前去接收遗体。
(3)登记。接收站登记时需提供以下信息:
①捐献编号
②捐献登记号
③死亡证明复印件
④死亡日期
⑤年龄⑥性别
⑦捐献日期
⑧执行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⑨捐献者生前照片1张(1寸)及身份证复印件⑩其它材料(如捐献者生平事迹介绍,生前视频、音频、照片等)。
(4)发放。①遗体接受证明②纪念品。
九、企业捐赠学校流程?
企业捐赠学校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企业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学校的需求和捐赠的具体用途。
其次,双方签订捐赠协议,明确捐赠的金额、物品或服务,并确定捐赠的时间和方式。
然后,企业进行捐赠,可以是直接捐款、捐赠物品或提供相关服务。
捐赠完成后,学校会发表感谢信或公开致谢,同时企业可以要求学校提供捐赠使用情况的报告。
最后,企业和学校可以保持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医疗设备捐赠流程?
一、受赠时:准入审查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及《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医疗机构接受医用物资社会捐赠时,需做好捐赠人资质审查和产品质量查验工作,规避不正当竞争或商业贿赂、药品质量和院感风险。
1、捐赠人资质审查。捐赠人可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如为自然人,则需审查身份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和岗位。如为法人或其他组织,则需审查其营业执照、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是否存在与捐赠物品有关的生产经营资质,或与受赠单位是否存在采购交易关系、是否附有与捐赠事项相关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行业数据及信息等权利和主张。同时,还需审查医疗机构的员工、医生、科室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是否与捐赠单位的雇员或者高级管理人员有亲属或者朋友关系。
2、捐赠物品质量查验。第一,捐赠人需确保防护等医用物资来源合法,并提供物资来源的合法票据;第二,审查捐赠物品来源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包括依法注册或备案、物资合格证文件审查,不得接受未经注册或备案、检验不合格或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用防护物资;第三,捐赠人的医用物资应当符合或高于国家质量、环保标准或经注册或备案的防护技术要求(如医用防护口罩需符合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并备注医用防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等信息;第四,建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有效期限距离失效日期在6个月以上;第五,捐赠企业对捐赠的药品的质量安全负责,捐赠时须向受赠人提供产品清单和检验报告;第六,留存捐赠人及产品生产经营者资质(含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身份信息)及注册备案凭证等证明文件。
3、签订捐赠协议。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接受社会捐赠应签订捐赠协议,但医疗卫生机构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特殊任务期间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的,或者接受匿名捐赠资助的,可根据情况适当简化程序或者不签订捐赠资助书面协议。此处,医疗机构可结合实际,决定是否签订捐赠协议。如签订书面协议,则需留存捐赠人主体资质材料,载明如下信息:(1)捐赠人名称、住所,确保符合捐赠主体符合法定要求;(2)明确捐赠物资的种类、数量以及来源合法性承诺;(3)捐赠自愿,明确医用物资用途,必要时,可附使用方案;(4)捐赠人对所捐医用物资的质量负责,且所供物资不存在任何权属争议;(5)明确捐赠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办法。
二、受赠后:医用物资管理和使用
医用防护物资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医疗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机构多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建立物资入账、入库登记和使用记录,保证医用防护物资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溯性。
1、多部门协作,参与准入审查。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由单位监察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对捐赠资助人的捐赠资助方案予以审核,根据捐赠资助项目是否属于公益非营利性质、是否涉嫌商业贿赂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提出是否接受捐赠资助意见,并报单位领导集体审核同意后办理。
2、财务入账。由医疗机构财务部门在财务账册中准确如实入账,并纳入财务专项捐赠资助基金核算,并向捐赠人出具加盖医疗机构公章或单位财务专用章合法票据或证明,且不得将社会捐赠专项财产挪作他用或转售,也不得擅自改作其他用途。如需转增其他第三方医疗机构,则需取得捐赠人同意或在捐赠协议明确;如有结余,可通过捐赠协议约定捐赠物资的结余用途。
3、物资入库。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的社会捐赠资助物资等实物资产,必须办理入库手续,领用时必须履行审批程序,并办理出库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