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基坑沉降观测规范?
基坑监测规范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289号公告批准,编号为GB50497-2009,自2009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4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率,监测报警,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等。本规范附条文说明。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不适用于沿途建筑基坑工程以及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
二、基坑沉降观测允许值?
沉降观测允许值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规定,在基坑围护结构周围设置沉降监测点,用来监测基坑挖掘过程中地面沉降情况。
根据不同工程的要求和标准规定,允许的基坑沉降观测值也不同,一般来说,可允许的基坑沉降观测允许值为:<5 mm/24h, 基坑深度超过 15m 的要求更高,通常允许值为 <8 mm/24h。需要注意的是,允许值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而定,如果超过允许值,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保障工程安全。
三、基坑水位观测孔怎么布置?
1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2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最低设计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降水设计要求。
四、基坑多深需要沉降观测?
基坑分为一级基坑与二级基坑两种,基坑都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一般而言,只要深度达到三米的基坑都要进行一个沉降观测,这就是充分的保证的周边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线的安全,她必须要进行连续的监测,每天的频率随着开挖的深度或者是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在进行观测前必须编制专项的测量方案。
五、基坑沉降观测多久一次?
依据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要求:
1.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2.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3.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4.交工前观测一次。
六、基坑监测什么时候停止观测?
竣工后可以停止监测工作
(1)沉降观测周期按每两个结构观测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
(2)出现不均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3)施工期间因故停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
(4)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封顶后应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七、基坑变形观测用什么仪器好?
基坑变形观测一般用测斜仪或者全站仪比较好。
八、基坑支护沉降观测具体做法?
1、设置水准基点和观测点
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宜设置在基岩上,或设置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水准基点的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外。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
2、进行首次观测
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待临时观测点稳固好,方可进行首次观测。
3、记载观测数据
在施工打桩、基坑开挖以及基础完工后,上部不断加层的阶段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记载每次观测的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出)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4、整理观测资料
每周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若出现变化量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委托方,为其采取防患措施提供依据,同时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九、基坑监测和变形观测的区别?
基坑监测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相关自然环境、施工工况、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周围建(构)筑物、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周围重要的道路、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变形观测对建筑物及其地基由于荷重和地质条件变化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各种变形(空间位移)的测定工作。其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监视它的安全情况,研究变形规律,检验设计理论及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经验数据,是工程测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和基坑支护沉降观测记录表内容怎么填?
1,测点编号按布点图填写就可以了。
2,本次变化量一般1-3mm,累计变化量一般20mm以内。
3,工程状态:挖土 或垫层浇筑完成 或底板浇筑完成。
(1)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 : ≤30m
(3)前后视距差 :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