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已经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地打造新时代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科技创新也是其实现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的关键枢纽,对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撬动作用。可以通过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带动作用,形成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竞争新优势。
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流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打着凝聚人才的高地。中央和地方出台系列措施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汇聚。比如,重庆、成都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布局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面向全球引进100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研发机构。2021年4月23日,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揭牌,预计组建300人核心研发团队,还成立了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三航先进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聚集创新人才超1000人,其中院士团队11个、博士近400名。从长远来看,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干事创业的热土。
二、创新技术发展历程描述?
第一代创新技术,是突出思维的不同,创新效率很低 第二代创新技术,将系统建模,将创新规模化效率很高 第三代创新技术,从人思维的角度入手,有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以及创新途径问题
三、手机新技术发展趋势?
手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G网络技术:5G技术将提供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低的延迟,支持更多的连接设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
折叠屏技术:折叠屏技术将手机的屏幕面积扩大到可以与平板电脑相媲美的水平,同时也方便携带。
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面部识别和虹膜识别等,将成为手机安全性的主要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手机的智能化水平,使得手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手机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游戏和增强现实购物体验等。
长续航电池技术:长续航电池技术将使得手机的待机和使用时间更长,使得人们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手机而无需频繁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将成为手机充电的一种主流方式,使得手机充电更加方便。
四、电气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电气这个词说起来比较笼统,包含的范围也比较广。
但就基本的电气控制技术来说,大的发展方向不外乎是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控制、信息化处理。而控制原理上,则发展为微处理器或微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充分使用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同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智能化控制。五、未来引领新技术发展的意义?
在每一个时代中都会有一些新鲜的事物出现,也许这些新鲜的事物会决定你的人生,决定你的未来。如今以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他带来的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新时代的动力核心是互联网技术革命,而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是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及全面应用。但是,要知道不论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力量人工智能,还是最早的互联网,它们从诞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的是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
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国号”巨轮在新时代的召唤下行稳致远,正在朝着光辉的彼岸破浪前行。新时代的青年,要做时代的弄潮儿,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进一步强化干事创业的责任感、进取心和精气神,更加主动的讲奉献、求作为、干实事,不畏难、不懈怠、不退缩,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奋力做不负新时代的新青年。
这个伟大时代造就了伟大的机遇。每个人都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巨变的历史阶段,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机会,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更多的选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可以根据需要,去挑选符合自己目标和梦想的事业。
如今,在新时代浪潮的席卷之下,众多传统行业纷纷转型,催生出越来越多的 “互联网+”新模式,甚至还有不少行业在新技术及新形态的冲击下渐趋衰落甚至消失。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相关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了高效率资源整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还鼓励创业者进行改革创新和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就业,催生出许多就业新岗位。
在这个新时代,青年人要想取得成功,最好能把个人的小目标跟社会需求、时代发展的方向结合起来,让个人梦想与时代需求合二为一,充分利用新时代这个更大更宽广的舞台,更快更好地实现梦想,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行动、试错、改进,再次行动,这样才能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在服务与奉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六、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去发展?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支持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2)社会的良好环境氛围。高新技术企业的失败率较高,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抱有宽容的心态,社会应该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3)建立完善的融资制度。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需要建立股权风险基金、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方式,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
七、形容医疗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句子?
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德医风蔚然成风。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医学的飞速发展,不但使人类摆脱了与疾病斗争的厄运,而且为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医院变成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许多疾病能够早期诊断和治愈,挽救了大批生命。
医学科学日新月异,人民健康长寿永昌。
医学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人类从动物性状态逐渐过渡到高级生命形式,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
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使我们对生命更加尊重和热爱,也使我们对人类未来充满希冀。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从过去那个人吃药打针的时代,进步到如今这种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时代。
八、蓄电池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微生物半机器人,其通过将沙雷菌(Shewanella oneidensis)跟一种纳米复合材料相结合来产生可用的电力。目前所有的电子设备使用的都是一堆死气沉沉的技术,它们由同样死气沉沉的电池和其他能源驱动。
然而,如果KIT的概念被带入实际阶段,那么人们将可以看到生物传感器和微型燃料电池,甚至有朝一日像智能手机等类似的电子产品也能依靠微型机器人获取电力。
正如任何不幸碰到电鳗或踩到鱼雷鱼的人都能证明的那样,活的有机体可以产生惊人数量的电量。这不仅出现在鱼类当中甚至在某些种类的细菌的微生物水平也存在。这些外生电细菌自然产生电子作为其代谢过程的一部分,然后迁移到单细胞有机体的外表面。问题是,这种电流很难控制甚至很难在电极上捕捉到。
为此,由Christof M. Niemeyer教授领导的KIT团队为沙雷菌细菌创造了一个支架。据悉,这个支架由多孔水凝胶组成,而水凝胶又是由碳纳米管和硅纳米颗粒组成,纳米颗粒则由DNA链交织在一起。这种纳米复合支架被证明对外生电细菌非常有吸引力进而使得它们在上面定居,而其他物种如大肠杆菌则不会。
根据研究小组的研究,这个支架不仅可以支撑细菌几天,而且还能起到导体的作用进而产生可以被电极捕捉到的电化学活性。此外,通过加入一种酶来切断DNA链,科学家们实现了对这一过程的控制。
Niemeyer表示:“据我们所知,这种复杂的、功能性的生物混合材料现在已被首次表现出来。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范围甚至可能超出微生物生物传感器、生物反应器和燃料电池系统。”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九、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
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积极跟踪国际高技术发展动向,缩小差距,发挥优势,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科技人才,为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明确了在今后十几年内发展高技术的重点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方面。
十、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电工材料是电气装备的基础,材料特性直接决定电气装备的极限电磁参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气装备所具有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表明,以传统电工材料为基础生产的电气装备在功能和性能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社会对先进电气装备快速增长的需求。电工新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使未来的电工装备具有挑战更高电磁参数极限的能力,以满足探索更多未知现象和发现更多自然规律的要求,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世纪以来,建设以特高压(UHV)电网为骨干网架、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坚强智能电网也显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电工材料与器件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的各个环节,是所有电工设备、电气装备及电子器件的基础,在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中发挥着基础性与支撑性作用。发展电气化交通、以电代油是减少石油消费、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供能元件,其储能材料的综合性能直接决定着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在国防方面,以电磁能武器为代表的现代国防装备具有能量利用率高、以快制慢和性能调控容易准确的突出优势,但其作战效能的发挥常常受到基础核心材料性能的制约。其中,导电材料需要承受高达数兆安的极高电流、数兆牛的极大电磁力、数百兆帕的极强应力和极大变形等。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高(>30T)磁场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用的科学设施、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度科学仪器的发展有极重要的作用。在磁场达到 100T 时,产生的电磁应力高达 4000MPa,远超高强度钢等材料的抗拉强度(约 1500MPa)。因此,脉冲磁体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一定是建立在材料性能的突破之上。在医疗民生方面,以核磁共振成像(NMRI)、电磁导航、重离子加速等为代表的高端医疗装备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建立在新作用机制上的高端医疗设备。高端医疗设备对相应的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绝缘材料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工材料是电气工程学科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电气工程与物理、材料、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突破传统电气工程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基础瓶颈问题。传统的电气工程学科涵盖范围有限,研究工作集中在装备与系统层面,受材料本征电磁和其他物理参数的限制,学科发展面临重大瓶颈;而典型材料学科的研究则集中在材料的本征电、热、光、磁等基本特性,缺乏应用需求的牵引和工程研究的基础,难以开展突破性与颠覆性研究。电工材料研究方向的建立将进一步拓展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解决电工材料研究所面临的跨学科、跨专业瓶颈问题,理顺学科关系,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电气装备关键特性的材料基础科学与技术问题奠定学科基础,为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赋予新的生命力。
先进电工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电材料微合金化理论及复合相设计与组织均匀性调控机制。
(2)导电材料的界面及性能均匀性调控机制。
(3)制备加工工艺-组织演变-力学/物理性能的定量关系。
(4)极端条件下导电材料的组织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定量描述。
(5)超导材料的磁通钉扎与磁通动力学。
(二)绝缘材料
绝缘材料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高性能绝缘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高性能绝缘材料的极限应用理论。高性能绝缘材料的精确服役特性。
(三)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材料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尺寸碳化硅单晶和外延的生长及缺陷控制。
(2)碳化硅 MOSFET 栅介质界面态控制及优化。
(3)异质外延氮化镓及本征氮化镓材料生长。
(4)金刚石生长动力学理论,晶体生长中的应力、缺陷,多核生成机制及降低或阻断的控制理论。
(四)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工磁性材料(非)晶态结构(织构)的成相原理与精确控制技术。
(2)服役条件下材料微观结构动态演变规律及宏观特性描述。
(3)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软磁相交换耦合机制。
(4)磁特性测试技术与极限应用理论。
(五)储能材料
储能材料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极微结构与材料反应性质的调控。
(2)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修饰与功能调控。
(3)电荷多尺度输运特性与强化机制。
(4)电池反应的安全性控制机制。
先进电工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方面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1)通过结构设计和微结构控制,提高超导材料在高背景磁场。下的无阻载流能力,改善超导材料的磁通钉扎特性、增强复合超导体的磁稳定性与热稳定性,以提高性价比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2)发展高精、极细(薄)、超长及高强度、高弹性、高电导率的铜铝导线材料;建立新型高性能铜铝导电材料及其产品的设计选型、加工制造、检验及其运行维护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研发平台。
(3)批量化生产及机械合金化制备碳纳米管/金属复合材料技术。
(4)加快碳纤维芯导线原材料碳纤维的国产化进程,完善复合芯导线的专业设计软件及工程应用数据库。
(5)发展新型耐磨、耐烧蚀导电材料的短流程低成本制造技术、失效控制与延寿技术。
(二)绝缘材料
绝缘材料方面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1)发展主动自修复绝缘材料,简化材料制备工艺,降低材料成本。
(2)开发适用于不同环境工况特别是极端和特殊环境条件要求的耐电晕和耐电痕绝缘材料。
(3)研发低成本、低填充、高热导率、可工业化生产的复合导热聚合物绝缘材料。
(4)通过改善制备工艺、加入改性填料、研发高比表面积电极和能耐受更高电压的电解质等方法来提高材料的储能密度。
(5)加快空间领域、航空领域、海洋环境领域、核能领域、超导领域及深空探测领域用耐高低温绝缘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6)发展耐高压、耐热、耐冲击、耐腐蚀、耐潮湿、耐深冷、耐辐射及阻燃材料、环保节能材料。
(7)突破分子结构设计、优化与筛选技术,开展与固体绝缘材料的相容性及其调控方法及在大电流开端下的灭弧条件、分解机制及环境影响研究;发展高介电能力、高力学性能、高环保性能的绝缘纸。
(三)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材料方面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1)硅材料。大直径、低缺陷的晶体生长技术,晶体加工技术,晶体加工设备,以及与之匹配的关键耗材等。
(2)碳化硅。大直径单晶生长,应力与缺陷密度的控制,大尺寸、低缺陷密度的碳化硅外延材料,碳化硅厚膜外延技术、多层外延生长技术,低基平面位错(BPD)或“零”基平面位错的碳化硅外延材料。
(3)氮化镓。低成本、大尺寸硅衬底氮化镓外延生长技术,高耐压、厚膜化硅衬底氮化镓外延材料技术,高质量、低缺陷硅衬底氮化镓外延材料制备技术。
(4)新型半导体材料。3~4 英寸电子器件级的单晶金刚石晶圆,大尺寸、低缺陷密度的氮化铝单晶生长。
(5)功率模块封装材料。新型、高可靠性封装材料;应用于碳化硅、氮化镓、金刚石等新型高功率密度电力电子器件的封装工艺;基于银或铜烧结/铜线键合体系的高温模块封装平台。
(四)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方面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1)电工钢的磁特性新检测方法的研究,研发和制造国产的磁性能测试设备。
(2)非晶和纳米晶软磁合金材料的理性设计与性能调制,快速凝固过程平衡的极限稳定性规律。
(3)高磁导率、高频率、低损耗材料的软磁铁氧体的设计研发。
(4)电化学磁性超薄带制造技术的产业化,电化学技术制造磁性超薄带的产品系列及产品标准。
(5)软硬结合的低成本高性能高强度复合硬磁材料及空间取向调控。
(6)新型永磁相探索,化学成分与制备工艺优化,稀土永磁材料的回收与利用。
(7)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磁性液体传感器和阻尼减震器的机制研究,超磁致伸缩材料应用的产学研用结合,左手材料的精密加工、测试技术研究与先进电磁仿真平台建设。
(8)建立我国电工磁性材料磁性能模拟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制造系列的磁性能测试装置,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电工磁性材料磁性能数据库。
(五)储能材料
储能材料方面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1)发展能量型与功率型的第三代锂离子电池,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
(2)优化高温钠电池的结构设计,提高安全稳定性;加快新材料与新体系的研发;开发高温钠电池规模化制造及其配套的先进制造装备。
(3)开展高能量密度液流电池体系的基础研究,寻求可靠、安全、成本低廉的液流电池新体系。
(4)研发低成本、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材料,降低铅炭电池制造成本;提高铅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环保。
(5)发展新型高比能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发展超级电容器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自主化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
(6)开发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水系锂离子和钠离子嵌入材料,构建高电压、大容量水系嵌入型电池;通过正负极界面修饰、电解液组成调控等方式提高水溶液工作电压;电化学兼容性固/固界面的构筑和实现技术;低熔点液态金属电池熔盐的设计与界面稳定技术,高效液态金属电池新体系。
本书重点关注了先进导电材料、先进绝缘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先进磁性材料与先进储能材料相关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几类先进电工材料的战略需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重点发展方向等;总结了各类电工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通过详细的分析对比,明确了我国在各类电工材料领域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先进电工材料的重点研究方向与发展战略规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电气装备关键特性的材料基础科学与技术问题奠定学科基础,也为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赋予新的生命力。
目录速览
总序 i
前言 v
摘要 xi
Abstract xxv
第一章 先进电工材料的战略需求和发展概况 1
第一节 先进电工材料的战略需求 1
一、电工材料在电气工程学科中的作用和地位 1
二、发展先进电工材料的战略意义 4
第二节 先进电工材料的发展概况 17
一、电气工程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8
二、电工材料发展战略 19
第二章 几类常用的电工材料与性能要求 21
第一节 导电材料 21
一、导电材料的作用与性能要求 21
二、导电材料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规律 25
第二节 绝缘材料 26
一、绝缘材料的作用与性能要求 26
二、绝缘材料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规律 29
第三节 半导体材料 31
一、半导体材料的作用与性能要求 31
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规律 36
第四节 磁性材料 37
一、磁性材料的作用与性能要求 37
二、磁性材料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规律 41
第五节 储能材料 43
一、储能材料的作用与性能要求 43
二、储能材料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规律 46
第六节 先进电工材料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48
一、纳米改性 48
二、掺杂改性 49
三、材料复合 52
四、材料基因工程 53
本章参考文献 55
第三章 先进导电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58
第一节 导电材料的战略需求 58
第二节 导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9
一、超导材料 59
二、传统导电材料(以铜和铝为代表) 68
三、新型纳米导电金属材料 74
四、碳纤维复合芯导线 80
五、电接触材料 84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 93
一、关键科学问题 93
二、技术挑战 94
第四节 导电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96
一、超导材料 96
二、传统导电材料(以铜和铝为代表)的制备与加工技术 98
三、新型纳米导电金属材料 100
四、碳纤维复合芯导线 103
五、电接触材料 104
本章参考文献 106
第四章 先进绝缘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110
第一节 绝缘材料的战略需求 110
第二节 绝缘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
一、高击穿场强绝缘材料 112
二、智能绝缘材料 116
三、耐电晕和耐电痕绝缘材料 121
四、高导热绝缘材料 125
五、高储能密度绝缘材料 128
六、耐高低温绝缘材料 130
七、耐辐射和耐候绝缘材料 134
八、环境友好型绝缘材料 140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 143
一、关键科学问题 143
二、技术挑战 147
第四节 绝缘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149
一、高击穿场强绝缘材料 149
二、智能绝缘材料 150
三、耐电晕和耐电痕绝缘材料 151
四、高导热绝缘材料 151
五、高储能密度绝缘材料 152
六、耐高低温绝缘材料 152
七、耐辐射和耐候绝缘材料 153
八、环境友好型绝缘材料 153
本章参考文献 154
第五章 先进半导体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157
第一节 半导体材料的战略需求 157
第二节 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59
一、硅材料及器件 159
二、碳化硅 162
三、氮化镓 168
四、其他半导体材料 171
五、功率模块封装材料 177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 180
一、关键科学问题 180
二、技术挑战 181
第四节 半导体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186
一、硅材料及器件 186
二、碳化硅 188
三、氮化镓 190
四、其他半导体材料 191
五、功率模块封装材料 191
本章参考文献 192
第六章 先进磁性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197
第一节 先进磁性材料的战略需求 197
第二节 磁性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99
一、电工钢 199
二、非晶和纳米晶磁性材料 201
三、软磁铁氧体 205
四、电化学磁性超薄带材料 207
五、软磁复合材料 210
六、电工软磁材料的磁特性测量、模拟与应用 212
七、稀土永磁材料及其磁特性检测 214
八、先进功能磁性材料 217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 221
一、关键科学问题 221
二、技术挑战 223
第四节 先进磁性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228
一、电工钢 228
二、非晶和纳米晶磁性材料 229
三、软磁铁氧体 230
四、电化学磁性超薄带材料 231
五、软磁复合材料 233
六、电工软磁材料的磁特性测量、模拟与应用 235
七、先进永磁材料 237
八、稀土永磁材料磁特性测量 238
九、功能磁性材料 238
本章参考文献 240
第七章 先进储能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243
第一节 储能材料的发展战略需求 243
第二节 储能材料的研究现状 244
一、锂离子电池 244
二、高温钠电池 251
三、全钒液流电池 257
四、先进铅酸电池 261
五、超级电容器 264
六、新概念电池 268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 277
一、关键科学问题 277
二、技术挑战 278
第四节 储能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 279
一、锂离子电池 279
二、高温钠电池 280
三、全钒液流电池 281
四、先进铅酸电池 281
五、超级电容器 281
六、新概念电池 282
本章参考文献 284
第八章 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 288
一、统筹规划、引领发展 288
二、国际合作和交流 290
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91
关键词索引 293
本文转自: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