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送检标准?

admin 泰里仪器网 2024-10-04 11:30 0 阅读

一、仪器仪表送检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测量仪表和计量仪表是需要送至计量单位进行送检的.还有就是测量仪表和计量仪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测量仪表和计量仪表规定的使用时间不一样)仍需要送至计量单位进行送检的.

二、仪器仪表为什么要送检?

仪器仪表送检是有条件的,仪器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做仪表精度的调校和现场标定。送检有他的溯源性。保持量值传递的一至性。仪表是有条件的送检。比如:一个电磁流量计安在自控系统中就不用送检。但如果用在自来水管网为企业供水中,就必须送检。它属于贸易结算领域。我国计量法规定,用于四种情况的计量器具是要求强制检定。

①贸易结萛②安全生产③环境监测④医疗卫生。

三、测量仪器送检要哪些?

一、计量器具校准或检定的必要条件企事业单位在科研、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尤其是检验试验过程中,要使用到大量的计量器具,如专用的卡尺、千分表、千分尺;生产过程投料的磅秤、过程监控的监视仪、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上的压力表、流量表、成品检测用到功率计;生产和检验共用的计量器具以及配备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和计算机软件等等。

二、计量器具校准或检定的区别“校准”和“检定”是保障量值准确有效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手段。校准和检定从量值溯源来讲,它们是相同的,但从法律效力上讲,它们又是不同的。GJB9001A-2001标准中7.6条款a要求: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必要时,测量设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

四、仪器校准证书如何确认?

  校准证书进行确认:  

1、仪器检定,校准证书的相关检定人,复核人,授权签字人签名是否齐全,是否有CNAS相关的章及检定单位章;  

2、如果可行,还需要确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不确定度是否符合要求;  

3、检定校准所用的标准物质是否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   计量校准证书是计量单位对计量器具的参数体现形式.  证书和测试报告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1.证书、报告名称,例如:“校准证书”字样;  2.实验室名称及通讯地址;  3.证书、报告的唯一性编号,页码及总页数的标识,有明确的结束标识;  4.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5.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6.样品的接收日期,校准/检测日期;  7.校准/检测的依据和方法(技术规范及文件代号);  8.校准/检测所使用的标准装置的溯源性,例如:标准器的检定证书号及有效期等;  9.校准/检测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等;  10.校准/检测地点;  11.对允许例外偏离标准与规程的项目,应在校准/检测结果栏内注明偏离内容;  12.报告结果的检定、校准、检测人员,核验人员及签发证书/报告的授权签字人的签名;  13.校准证书中给出的校准结果应包含测量不确定度;  14.当适用和需要时,证书/报告可给出意见和解释;  15.只对样品有效及证书、报告未经批准不得部分复制的声明。

五、仪器再确认的条件?

1)仪器变更等引起的再确认分析仪器及其系统在其生命周期里可能经历很多变更:为增强功

能,可能会增加新的硬件模块;为消除软件错误,供应商可能升级固件版本;为与新的操作系统兼容

而升级应用软件;引入新技术时,也会引发变更。应对变更的效果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再

确认及再确认的程度。仪器经历重大维修或更换关键部件,仪器安装地点发生变化,这些都要进行再

确认。

( 2 ) 定期再确认仪器定期再确认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证明在仪器日常使用过程中,仪器本身或使

用环境的变化(有意的或无意的)没有影响仪器的整体性能,确保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定期再确认通

常重复初始确认过程中性能确认的全部测试或部分测试。再确认的时间间隔和测试内容应规定在确认

报告或仪器的使用SOP中,制定时应考虑法规要求、仪器类型、供应商的建议、使用环境及日常的

维护和校准的程度等因素。

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进行确认状态的回顾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再确认

的执行和范围。回顾和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①上次确认的方案和报告。

②是否有新的法规要求。 .

③仪器桕关的技术文件是否齐备。

④校准和维护是否按规定执行,历史记录和趋势回顾。

⑤ 操作SOP是否被正确执行,使用日志的回顾。

⑥仪器相关的偏差情况。

⑦ 仪器变更控制,一系列微小变更的累积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六、仪器检定确认如何计算?

计算公式为:

D=3N/S (1)

式中:N——噪音; S——检测器灵敏度;D——检测限

而灵敏度的计算公式为:

S=I/Q (2)

式中:S——灵敏度;I——信号响应值;Q——进样量

将式(1)和式(2)合并,得到下式:

D=3N×Q/I (3)

式中:Q——进样量;N——噪音;I——信号响应值。I/N即为该进样量下的信噪比(S/N),该信噪比可通过工作站对图谱进行自动分析获得,一般的色谱或质谱工作站都可进行信噪比分析计算。这样检测限的计算方法就变得非常方便了。

3、计算方法:

实际计算时,检出限有2种表示方法:一种是进样瓶中样品检测限,一种是针对原始样品的方法检出限。

A、对第一种检测限,只要知道进样量和信噪比即可计算。如进样瓶中样品浓度为1 mg/L,在此浓度下的信噪比为300(由工作站分析获得),则其检测限为:D =(3×1 mg L-1)/300 = 0.01 mg/L。也可用绝对进样量表示,若进样体积为10 ul,则其检测限为:D = 3×(1 mgL-1×10 ul)/300 = 0.1 ng。

B、对第二种表示方法,需同时考虑原始样品的取样量和提取样品的定容体积。仍按前述样品计算,若取样量为5克,最后定容体积为5 mL,则方法检测限为:D = 0.01 mgL-1×5 mL/5 g = 0.01 mg/kg。

即当原始样品中待检物质的浓度为0.01mg/kg时,若取样量为5g,样品经前处理后定容体积为5mL时,进样瓶中样品的浓度可达0.01mg/L(假定回收率为100%),此时,在其它给定的分析条件下,能产生3倍噪声强度的信号。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第二种表示方法更为常见。

4、注意事项

由式(3)可见,信噪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检测限的大小。信噪比计算方法的不同,其比值大小有很大不同,这与计算信噪比时基线噪声峰值的定义方式有关,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A、峰/峰(peak to peak)信噪比,用某一段基线噪声的平均高度;

B、峰/半峰(half peak to peak)信噪比, 用某一段基线噪声平均高度的1/2;

C、均方根(RMS)信噪比,用某一段基线噪声的均方根值计算。

除此之外,信噪比的计算结果还和所取噪声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取信号哪一侧基线的噪声,取多长一段基线上的噪声,计算结果都很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一般多取样品峰两侧的噪声峰值计算。

七、检验仪器再确认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有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仪器常规问题及处理方法。

八、试验仪器标定证书确认依据怎么填?

校准证书进行确认:   1、仪器检定,校准证书的相关检定人,复核人,授权签字人签名是否齐全,是否有CNAS相关的章及检定单位章;   2、如果可行,还需要确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不确定度是否符合要求;   3、检定校准所用的标准物质是否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   计量校准证书是计量单位对计量器具的参数体现形式.   证书和测试报告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1.证书、报告名称,例如:“校准证书”字样;   2.实验室名称及通讯地址;   3.证书、报告的唯一性编号,页码及总页数的标识,有明确的结束标识;   4.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5.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6.样品的接收日期,校准/检测日期;   7.校准/检测的依据和方法(技术规范及文件代号);   8.校准/检测所使用的标准装置的溯源性,例如:标准器的检定证书号及有效期等;   9.校准/检测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等;   10.校准/检测地点;   11.对允许例外偏离标准与规程的项目,应在校准/检测结果栏内注明偏离内容;   12.报告结果的检定、校准、检测人员,核验人员及签发证书/报告的授权签字人的签名;   13.校准证书中给出的校准结果应包含测量不确定度;   14.当适用和需要时,证书/报告可给出意见和解释;   15.只对样品有效及证书、报告未经批准不得部分复制的声明。

九、仪器校准确认最可靠的依据?

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称为校准。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对其通常应作统一规定,特殊情况下也可自行制定。

十、仪器检定校准确认表如何填写?

        仪器检定校准确认表需要填写清晰明了的相关信息,包括仪器的名称、型号、检定校准日期、检定校准机构以及检定校准结果等重要信息。        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仪器的型号和名称等信息应填写正确无误,避免出现错误和混淆。        2. 检定校准日期需要注意填写具体的年月日,确保准确性和及时性。        3. 检定校准机构需要认真选择,避免选择不合格或不可信的机构导致检定校准结果不真实可靠。        4. 检定校准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例如调整量、不确定度、误差限等相关内容需要在确认表上做出明确的标注。        总之,仪器检定校准确认表的填写应当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并在填写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填写内容,这样才能确保仪器的检定校准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管理。

The End
上一篇 船舶仪器测试流程? 下一篇 怎么学好测控技术与仪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