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
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二、matlab怎么对海水进行填充?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contourf函数来对海水进行填充。该函数将根据给定的海拔数据绘制填充轮廓线,类似于等高线图。在绘制海洋地图时,可以使用这个函数来给海洋区域填充颜色以表示深度或海水温度等信息。
除了使用默认颜色映射或手动指定调色板外,还可以使用颜色轮R、G、B来自定义填充颜色。在填充过程中,还可以使用shading属性来控制填充的平滑度。
三、什么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风速计是测量风向的仪器。它的种类较多,气象台站最常用的为风杯风速计,它由3个互成120°固定在支架上的抛物锥空杯组成感应部分,空杯的凹面都顺向一个方向。整个感应部分安装在一根垂直旋转轴上,在风力的作用下,风杯绕轴以正比于风速的转速旋转。
风速计将流速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一种测速仪器,也可测量流体温度或密度。
四、观测天气的仪器有什么?
观测天气的仪器有:
1. 气象站:气象站是用于观测和记录气温、湿度、气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设备。一般包括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和风速仪等。
2. 雷达:雷达用于探测和跟踪降水云和风暴等天气系统,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强度和方向来判断降水类型和强度。
3. 气球探空仪:气球探空仪用于测量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它会被气球释放到高空,随着气球上升,探空仪会自动记录和传输数据。
4. 卫星:气象卫星通过拍摄地球表面的图像,观测和监测大气云系、降水、云图等天气现象。
5. 雨量计:雨量计用于测量降水量,包括传统的漏斗状雨量计和现代的电子雨量计等。
6. 风速仪:风速仪用于测量风速和风向。常见的风速仪有风向标和风速计。
7. 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测温仪用于测量物体的表面温度,可用于监测地表温度和热点,用于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8. 声纳:声纳用于观测和监测海洋中的气象现象,如海浪高度和风暴等。
9. 基准站:基准站通过精确测量大气湿度、温度、压力和降水等要素,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观测天气的仪器,不同的气象观测需要使用不同的仪器来获取准确的数据。
五、一般海水的流速?
从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开始,横跨大西洋流向寒冷的北极的湾流,是世界第一大暖流,它以每小时4海里的速度快速流动,其流量约相当于全世界河川流量总和的120倍。
如果从湾流中仅提取4%的能量,就可获得大约10~20亿瓦电,这相当于一座核电站的输出功率。著名的黑潮是世界第二大暖流。它由北赤道发源,经菲律宾,紧贴我国台湾东部进入东海,然后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的南部流去,于东经142°、北纬32°附近海域结束行程。黑潮总行程达6000千米,平均流宽度150千米,平均流厚度300~400米,最大流速可达6~7节,比普通机帆船还要快,流量超过世界所有河流总流量的20倍。
六、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
恒星仪器 行星仪器 编码器 射电天文仪器 检测仪器 便携式望远镜 太阳仪器 转台系列 数显表 人卫观测仪器 天文台 恒星仪器 行星仪器 编码器 射电天文仪器 检测仪器 便携式望远镜 太阳仪器 转台系列 数显表 人卫观测仪器 天文台 天体测量仪器 天象馆 折射天文望远镜、反射天文望远镜及折反射天文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天体测量仪器 天象馆
七、海洋中观测波浪的仪器是?
1.亦称“波浪仪”。测量波浪高度的一种海洋水文仪器。主要有岸用光学测波仪、加速度测波仪、水压式测波仪、声学式测波仪等。
2.其中,光学测波仪是放置于岸边观测站内的望远仪器,根据岸外水中锚碇浮标的跳动来确定波高、波向和周期;加速度测波仪通常置于海面,利用加速度原理测量波浪;水压式测波仪置于海底,感应仪器上方的水柱高度的变化测量波浪;声学式测波仪的收发换能器置于水下一定深度,应用回声测深仪原理向水面发射超声波,从回波信号的幅值大小和变化快慢测出波浪高度和周期。
3.还有空载波高仪,用飞机从空中向海面发射微波,由反射波测出波高;利用卫星上装载的微波辐射计可以同步测量大面积海浪参数
八、人们用什么仪器观测太空的?
基本都是大型天文望远镜譬如开普勒望远镜而中国利用南极巡天望远镜搜寻太阳系外行星
九、可以直接对断口进行微观分析的仪器?
对断口进行宏观观察的仪器主要是放大镜(约10倍)和体视显微镜(从5~50倍)等。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宏观观察就可以判定断裂的性质、起始位置和裂纹扩展路径。但如果要对断裂起点附近进行细致研究,分析断裂原因和断裂机制,还必须进行微观观察。
十、最早对哈雷彗星进行观测并记录的国家?
中国!
史书上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有详细记载。论记录时间之早,首推《春秋》。《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论所记内容之早,则首推西汉的《淮南子》。《淮南子·兵略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载,其次数之多和记录之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小于10万亿吨。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则彗核半径应小于15公里。估计它每公转一圈,质量减少约20亿吨。
这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还会存在很久。每隔75或76年就能从地球上看见,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可能以裸眼看见两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至少在西元前240,或许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内太阳系就已经被天文学家观测和记录到。
在中国、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有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的再出现。这颗彗星的周期最早是英国人爱德蒙·哈雷测量出来的,因此这颗彗星就以他为名。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1年中
在1986年回归时,哈雷彗星成为第一颗被太空船详细观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结构与彗发和彗尾形成机制的资料。这些观测支持一些长期以来有关彗星结构的假设,特别是弗雷德·惠普的“脏雪球”模型,正确的推测哈雷彗星是挥发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尘埃的混合物。这个任务提供的资料还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布满尘土的,没有挥发性物质,并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